今年正值圆明园罹难165周年,这座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东方艺术瑰宝,历经沧桑巨变,昔日盛景早已难觅。然而,得益于前沿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人们得以穿越时空,一睹这座皇家园林的盛世风华。亭台楼阁在光影中重现,山水园林于虚拟中重生,曾经只能在文献中想象的“万园之园”,正以数字化的姿态,向世人展开一幅鲜活的历史长卷。
考古团队在对圆明园进行数字化采集。
让历史在数据中“永生”
在西洋楼遗址,一块历经风雨的石刻文物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团队手持三维扫描仪,细致地捕捉每一道纹路的细节。张剑葳教授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立体模型说道:“三维扫描能以0.1毫米的精度记录文物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圆明园已完成10余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中,文物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是重要一环。然而,一般的平面扫描或相机拍照很难将文物的细节与色彩完整保存下来。利用三维扫描,则可以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进而完成文物虚拟修复。“数字化存档可以通过信息比对,对文物进行长期监测,发现病害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性保护,同时为数字化复原提供支撑。”张剑葳说。
近年来,圆明园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技术手段,完成西洋楼遗址区内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海晏堂以及北大燕园内流散石刻文物的数据采集。
花木假山都栩栩如生
2009年,圆明园启动数字化复原工程。除了实地勘察测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史料,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匠作则例》等档案资料开展研究。“在堆积如山、未经梳理的原始史料中仔细爬梳,寻找线索,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进而再还原合宜的周边环境和内部陈设。”项目负责人之一、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
一般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包含三千至两万个面,已足够精致,然而,圆明园每个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则要求包含两万至15万个面。3D复原模型不仅包含了遗址、建筑,甚至花木、假山等都栩栩如生。
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7个景区的195个时空单元……迄今为止,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其中约2/3的景区实现了精准数字复原,一些建筑复原精准率达到95%。
圆明园基于20多年的数字复原研究成果,不断探索考古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场景创新。跨越300多年时光,“万园之园”在虚拟世界中重现。
“感觉历史就在窗外流动”
“快看!站在那里的好像是乾隆皇帝!这就是圆明园最重要的宫殿——正大光明殿!”随着语音提示,“时光巴士”的车窗突然切换画面:现实中一片草地的遗址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拔地而起,殿前数十名侍卫擎着龙旗,威风凛凛地守卫在殿前……游客李女士忍不住伸手触摸车窗,“感觉历史就在窗外流动。”
游客体验《梦回圆明园》VR大空间项目。
作为全球首个氢能XR观光车,“圆明园时光巴士”运用实景3D扫描、三维建模、地理感知、天气感知、实时渲染、MR、AX等高精科技,在没有触碰遗址一砖一瓦的前提下,形成深度互动空间情境秀。在寻遗圆明VR体验馆,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沉浸式漫步于数字复原的圆明园中——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西洋水法喷泉跃动,四季景致如诗如画,仿佛置身鼎盛时期的“万园之园”。
“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文化遗产的风采。”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表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代丽丽,王海欣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