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求同存异 开放包容》邀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研究员高福美,带您解读中华民族如何以求同存异之智、开放包容之怀,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本期嘉宾

高福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

副所长、研究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和宽容姿态,由此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统一体,是由多民族、多地域、多类型文化的持续交流交往交融发展而成,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和共通情感。应该说,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来代替多元文化,而是自觉以多元文化共同汇聚成共同文化。实践证明,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而是充分的尊重、吸纳、包容,主张不同文明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根据各自文化发展需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交融交汇、百川汇流而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明显,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丰富与更新。其中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无论长城内外,珠江黑水,举凡“天生地产,鬼宝神爱,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对世界优秀文明的吸纳、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样性是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世间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相互共存。自古以来,中华文明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根本尺度,将“尊重”作为基本原则,追求世界秩序的平衡和稳定。

当然,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归根结底还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哲学和信念。传统中国讲究“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和信念。所谓“和”,就是要求容纳、接受并欣赏不同于自我的各种特质,也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华文明的形成,不是暂时的、单一的文化构成,而是包含有多种因素、漫长时段、多重来源的复杂系统,是持续变动、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每一种文明要素的到来,不会从根本上颠覆原本的文明架构,更不会受到敌视和拒绝。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够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实际上,崇尚和平、与邻友好一直是古圣先贤的重要主张,其中既有“化干戈为玉帛”“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深切情谊,也有“与人为善”“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最深刻的文化基因。

“文明冲突论”不适用于中华文明的过去,也不适用于中华文明和平发展的未来。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形成,不是固步自封、自我封闭的发展路径,而是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调试、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养分,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理论和行动自觉。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将以更加开放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有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繁荣,这也将是中华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世界贡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谭佳带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敬请期待。

供稿:网络宣传处

审核:刘一琳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