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90后第一书记拍短视频带火香草村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质朴乡村迸发出的蓬勃活力,从小小手机中扑面而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京郊“牛百岁”勇挑重担,在乡村热土上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

学习南泥湾“旱高台”变丰产

京郊农村有句老话:“有奔头的金担比雪轻。”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浑身的劲儿要怎么使才能过上好日子,还需有个领头人指引。这领头的人,就是京郊众多的村支书。作为大家的带头人,村支书们心里很明白:农民的财源就是土地,贯彻好党的政策,提高生产本领多产粮,才能把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好。

1959年,侯家峪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徐国顺在场院上和社员们总结花生的生产经验。 李晞摄

1958年通县宋庄公社刚成立时,部分社员嫌种自留地麻烦,高各庄生产队对党的政策学习也不够,结果就把一些社员交出来的自留地收了。1959年,张玉芝担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马上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按政策把自留地拨给社员。有些社员思想闹不通,张玉芝便结合实际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社员每户有点儿自留地,每年可收千数来斤红薯或几百斤粮食,还能种点可心的小菜。这样,每户社员就可以养头肥猪,不但增加收入,还可以多积肥。这一算,大家心里都亮堂了。当年,全队500多户社员的自留地都收获了粮食,户里也添了320多头猪。猪多肥多,全队还按质论价向社员购买了一批好肥料,促进了粮食生产,也增加了国家和社员个人的收入。(1961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张玉芝是社员的好带班人》)

1961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

“一个共产党员,要想给群众办好事,不仅要听党的话,还要不断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领导生产的本领,就得到生产中去找。”这是怀柔县桥梓公社东茶坞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肖昌兴常说的。1959年,他亲自搞起了100亩玉米试验田,还请来四位老农当顾问。春天播种的时候,他原本计划小垄平作密植,有老农说:“小垄平作窝风,不如改成大垄平作,双株留苗,这样苗不少,还通风。”肖昌兴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试验田平均亩产510斤,比同样的土地多收100多斤。1960年春播玉米时,上级党委号召因地制宜地实行平垄密植,有些社员却主张大垄间作。他用试验田密植的实践说服了大家,当年全队800亩玉米都实行了平垄密植,大棒子长得很好。(1960年9月21日《北京日报》3版,《我们的好书记》)

1960年9月21日,《北京日报》3版

京郊农村,有好地、肥地,但也有不少薄地、偏坡溜岗地。房山县周口店公社龙骨山南、地势最高的南韩继生产大队手里就是这样的“旱高台”。“旱高台”地薄、缺水,过去粮食亩产只有100多斤。(1960年1月25日《北京日报》3版,《永远向前的人》)1954年,负过七次伤的残废军人徐庆文主动要求返乡生产。担任了南韩继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他,常跟大家讲当年八路军的三五九旅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把荒凉的南泥湾建设成“陕北江南”。社员们听了很受感动,说:咱们要学习南泥湾精神,南韩继的自然条件不好,就得自己动手创造好条件。

1961年,长沟公社惠南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向老农请教生产经验。 王力加摄

农村有句俗话:“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不施足肥料是不会多打粮的,更何况南韩继的土质还那么差。徐庆文就带领大家广积肥,把地喂壮。他们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积肥专业队,给社员家拆炕、搭炕积炕坯肥,打青草压绿肥,翻山越岭地捋荆条籽回来炒了制肥,起早贪黑去拾粪……秋收过后是冬闲,可这里却见不到闲人,人们忙着把几十万斤的玉米秸沤成好肥料,实行秸秆还田。1964年,县里的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化验,证明有机质增多,地力已大大增强。靠这个,南韩继拿住了高产稳产。(1964年2月3日《北京日报》1版,《南韩继》)

1975年,上庄子大队党支部书记刁荣芬和社员一起平整土地。 王宝琴摄

南韩继自古以来没有一块水浇地,徐庆文不听天由命,带领大家深打井抗旱。到1962年,有800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他还带领大家革新耕作制度,玉米、小麦、白薯等主要作物,基本全使上优良品种,实行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的方法有20来种,粮田复种指数达到164%。昔日的偏坡溜岗“旱高台”,变成了土地平整、成方连片、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南韩继生产大队也因此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79年5月29日《北京日报》2版,《拼死拼活多打粮 为四化贡献力量》)

用农业现代化带领“共富”

改革开放后,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仅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其中不少党员能人肩负起村干部、村支书的职责,因地制宜谋出路,殚精竭虑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

1985年,郑家磨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华为村民办的家庭工厂送模具、提供原料,图为他正在向专业户传授技术。 王宝琴摄

平谷县王辛庄乡中胡家务村的王信就是其中一个。

1982年,王信已是全县闻名的养鸡专业户。他富起来后,时刻不忘自己是名共产党员,积极主动帮助本村和外村村民养鸡。王信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村里人多次给乡党委写信,希望他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1984年,经支部选举,王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当上村支书的王信,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积极帮助扶持农民发展家庭自营经济。为解决养鸡缺鸡雏的问题,村里建了一座肉鸡孵化室,四个月就供应农民肉鸡雏3.6万多只,支援外村2000只。他还建立了专业户例会制度,给大家上养鸡技术课。仅一年时间,全村养鸡农户就由几十户发展到200多户,更多村民因此走上了富裕的道路。(1985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一个专业户 带富一个村》)

1985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除了授人以渔,还有村支书因地制宜、紧紧依靠科学,用农业现代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房山县窦店村党支部书记仉振亮,就是其中的典型。

1978年,窦店村开始搞农业机械化,加上选用优良籽种的优势,当年的粮食亩产就由上年的383.5公斤跃升至616公斤。在开放搞活的1982年,大包干、分田到户是推行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仉振亮则从本村实际出发,作出在专业承包基础上完善发展,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决定。窦店用粮食发展畜牧,农、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既实现了粮食数十倍地增值,又能为首都市场提供丰富的副食品。到1986年,现代化农业已在窦店初步形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全村由14个生产队变革而来的农场,都实行农、牧业集体承包的专业化生产;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24个村办企业,加快了商品化生产。(1986年5月18日《北京日报》1版,《窦店村——农业现代化的雏形》)

1986年8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窦店的发展之路,让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环境大大改善。1986年的窦店村,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已较普遍地进入农民家庭,拥有比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农民还搬进了新型农村住宅楼。(1986年8月14日《北京日报》1版,《窦店村被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雏形》)

到1990年,窦店工农业总收入达6000万元,比1977年增长64.6倍,公共财产累计4350万元,增长60.1倍;人均收入1710元,增长20.5倍。(1990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1版,《清流作证》)窦店,成为京郊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

打造“亿元村”各有各高招

上世纪90年代,京郊已涌现一大批经济快速发展、迅速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行政村。1994年,全郊区亿元村达到了48个,成为京郊致富奔小康的榜样和旗帜。群雁能高飞,全凭头雁领。在这些亿元村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村支书。

1994年7月4日,《北京日报》1版

1993年,党总支书记田雄带领的韩村河由贫穷小乡村变成了京郊首富。回想上世纪80年代,当众多村乡建筑队还窝在房山区内抢饭吃的时候,田雄却带着队伍开进了北京城。1984年,韩村河建筑队在首都建筑界爆出个大新闻:承建紫玉饭店。这座仿古式建筑工期短、要求严、标准高,不少建筑单位望而却步,田雄却义无反顾。因为不怕吃苦、敢于拼搏,正是韩村河建筑队与大公司相比的长处。田雄把工程进度按期分解,24小时轮班干,歇人不停机,终于高质量提前竣工,建筑队也因此一鸣惊人。通过这场攻坚战,人们认识到,只有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韩村河才能有新的希望。(1994年7月4日《北京日报》1版,《首富村的风采》)此后近10年,田雄率领大家连创20多个市级、农建级优质工程,其中玉林小区高层住宅楼被评为国家样板级标准优质工程。韩村河建筑公司也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名员工、年产值2亿元的国家一级建筑企业。(1993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1版,《田雄 靠树企业形象称雄》)

上世纪90年代,韩村河党总支书记田雄在查看施工现场。 李士炘摄

在韩村河,共同富裕的目标化成了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别墅似的居住新区,京郊最大的村级影剧院,京郊最大的村级公园,程控电话局,集小学、初中、职高和大专为一体的教育基地……村民们说:现在全村经济总收入超过亿元,生活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将来我们的生活还不知好到什么样呢!(1995年7月27日《北京日报》7版,《“无工不富”和“无公不富”》)

与韩村河同列亿元村的,还有世界级“生态农业新村”留民营。

1987年6月7日,《北京日报》2版

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新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留民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占林就打城里请来一批专家搞生态农业试点。农业打的粮食、秸秆喂牲畜家禽,畜禽的粪肥进沼气池,沼气作为农家的能源,部分沼气废水进鱼池繁殖微生物养鱼,另一部分连同池泥作为优质肥还田长庄稼……1985年,中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农业在留民营诞生。(1993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1版,《留民营:世界级农业生态村》)到这里参观、考察的国际友人遍布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可谓“举世瞩目”。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留民营村全球环境建设500佳。(1987年6月7日《北京日报》2版,《中国生态村的带头人》)

可这并不能让张占林满足,他还要让村民更富裕。眼看邻村经济指标噌噌往上涨,留民营结合实际提出发展无污染、高科技、外向型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1993年,利用当地生产的粮食、大枣、芝麻等加工生产八宝粥的北京华滋露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合资企业投产,留民营终于如愿迈进了亿元村。(1993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留民营突破单一生态农业经济格局》)1994年,在留民营等试点村带动下,京郊又相继建成4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更多农民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富裕生活。

干生态游让村民端上“金饭碗”

进入新世纪,有了高科技、互联网的加持,头脑活、肯实干的村支书们紧跟时代步伐,带领村里人过好日子的金点子更多了。

2013年,李家场村支书卢兰淼在食用菌大棚里与种植户探讨种植技术。 方非摄

“老张,吃了早饭,看看大棚里的蘑菇。”晨曦微露、鸡鸣满村的一大早,李家场村的村支书卢兰淼就为打进北京各大超市的香菇、平菇、杏鲍菇、金针菇忙活上了。这蘑菇,是让李家场村村民富起来的大宝贝,也让村里老人小孩每月有补助,家家户户有过节费,每年还能拿三次菌类基地的分红。(2013年1月21日《北京日报》9版,《有信有义村支书》)

2012年8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千年古村高碑店,在村支书支芬的带领下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古典家具一条街,2011年全村古典家具总收入达到3.6亿元。富起来的高碑店,又建起“文化新大街”,引进科举匾额博物馆、两壶博物馆和中国油画院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让“文化兴村”之路越走越宽。(2012年8月17日《北京日报》1版,《支芬:让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在京郊的山沟沟里,村支书们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村民捧起“金饭碗”,吃上“生态旅游”饭。

2014年8月11日,《北京日报》1版

2009年,国家出台新农村建设政策。人称“草帽书记”的中榆树店村支书彭兴利借政策东风,对地处深山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带领村民干起了民俗旅游。2015年,村里又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发展规模化采摘经营项目,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的精品路线。仅201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村收入就高达150余万元。(2018年9月15日《北京日报》1版,《深山小村蹚出生态致富路》)生态旅游让村子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热闹的景象还吸引大批青壮年回村创业,逐渐显示出“逆城市化”趋势。

近年来,为了发展生态旅游,村支书们纷纷走上前台,大力营销美丽乡村。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支书邢卫兵“兼职”当起了村西神泉峡景区的“导游”;延庆四海镇四季花海景区边上大吉祥村的老书记葛良用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高龄“出道”,宣传好玩儿的大吉祥;延庆区大庄科乡东王庄村支书王有军则开通了视频号,带着观众走进玉米种植园区,边讲种植环境边摘玉米,给网友们“种草”……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不曾改变的,是京郊大地上一任任村干部、村支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践行。未来,小小村庄里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玉迎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