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8岁男童在大理参加“独立营”时走失,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暑假期间,五花八门的“独立营”层出不穷。从山野徒步到生存挑战,从科技研学到文化探访,这些主打“放手成长”的营地项目,正成为家长眼中锻炼孩子自主能力的新选择。然而,一些“独立营”背后存在机构鱼龙混杂、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

担忧
不许带电话手表?家长怕无法联系
看到“独立营”发生孩子遇难的事故,家长蔡女士感到心有余悸。当初在朋友的鼓动下,她也曾有过给孩子报名“独立营”的想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碰上一个不靠谱的机构,那可太危险了。”
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品质、给孩子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从活动中学习更多知识和技巧……在咨询组织“独立营”或“单飞营”的机构时,蔡女士听到过不少类似说法。经过对比,她看中了一家目的地为大理的“独立营”,活动总共6天5晚,内容以户外探险为主,孩子6岁已经达到了报名门槛。
“本来沟通都挺顺利,但快到出发的日子了,机构才告诉我们全程不让带任何电子产品,怎么商量都不行。”蔡女士表示,不让带孩子平时娱乐用的平板电脑也就罢了,但连电话手表都不让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老师解释说,这是机构的规定。至于安全方面,每天会有老师给家长拍孩子的照片和视频。
这样的苛刻要求,让蔡女士难以接受,因此最终放弃了出行。事后她又咨询了其他几家做“独立营”的机构,大多也不允许孩子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在一次跟朋友的聊天中,蔡女士了解到,朋友报过的一个机构可以选择“独立营”的形式,也可以选择“亲子营”的形式,而朋友选择的是“亲子营”。“去了之后才发现,住宿条件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说十分简陋。带队老师还有兼职的大学生,既没经验也不负责。户外穿越活动时,一同前去的家长都不得不化身志愿者,看护其他参加‘独立营’的孩子。”

在蔡女士看来,一些机构美其名曰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其实或许是为了掩盖活动与宣传不符的事实。“即使孩子遭了罪,也没法及时跟家长说。但这样做,家长连孩子的定位都掌握不了,万一出现意外情况,该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呢?”
此前,徐先生也曾给9岁的孩子报名到户外探险的“独立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机构发布招募帖,看行程安排还挺丰富,又是进山又是玩水,就想着让孩子去体验一把。”
活动期间,徐先生白天只能在家长群里等带队老师发来的照片,“电话手表、手机之类的都会统一收走,晚上才允许给家长打电话。”后来,徐先生得知,行程中有一晚安排在户外露营,“孩子说那天下了雨,帐篷还漏水,被子也湿了,基本上一宿没睡。”更让他担心的是,二三十个孩子的“独立营”,只有三名年轻老师带队,“当时还有去海边的‘独立营’,带队老师也很少,不敢想怎么盯得过来。”
质疑
两三岁就能“单飞”?从业者未必专业
记者搜索发现,网上关于“独立营”或“单飞营”的广告层出不穷。
“我们有北京的线路,也有去外地的线路,但暑期的团已经发完了,最近的一期是十一假期发。”一家机构的客服给记者发来了前往西双版纳的“独立营”产品介绍。上面显示,这条线路适合8岁到15岁的孩子参加。但当记者表示,孩子今年7岁时,对方表示,“介绍上不一定准确,7岁也能报。”
仔细了解各家产品后,记者发现不少机构在人群限制上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有一家机构组织的“小龄城市森林课”,允许2.5岁的孩子“单飞”,而另一节“在野生活课”,则允许3岁以上的孩子“全天单飞”。

五花八门的“独立营”究竟是谁在办?记者从客服发来的报名协议书信息了解到,举办独立营的机构性质各异,有的是旅行社,有的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还有的是游艇俱乐部。
“我们的暑假活动还有最后一期,您要报名得抓紧时间。”这家游艇俱乐部举办的是帆船培训类的“独立营”,12名孩子在一处海岛边上生活7天,由教练带着孩子在海上练习帆船。
在公开水域上做帆船培训,安全如何保障?客服表示,既然机构开了这个班,那教练就肯定能保护孩子的安全。“我们会给孩子穿好救生衣,一开始也会教翻覆回正的技巧,就是翻船了之后将船身回正再上船。”
记者进一步询问得知,帆船课上总共只有一名主教练和一名助理教练进行教学,而“独立营”招募的孩子最低年龄只有7岁。在情况瞬息万变的海面上,两名成人能否照看好12个孩子,不免让人心生疑问。
在“独立营”中,带队老师的专业程度也让很多家长不放心。在记者咨询时,多家机构都表示,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均为机构自己的专业老师,持有救生员证、户外指导员证等多项证书,但现实恐怕未必如此。

在招聘网站上,记者看到多个平台近期发布过“研学助教”“夏令营助教”等职位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不少机构招聘的都是兼职岗位,薪酬最低的只有150元一天。在职位要求上,部分岗位显示“经验不限”,还有的也仅注明“有儿童类活动或运动类课程执行经验优先”,并未严格要求具备相关专业资质。
提醒
零基础别盲目报 应避免“货不对板”
“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直接参加户外‘独立营’,尤其是一些高难度项目。”作为研学导师,李远江在2014年接触徒步研学后,既参与过百公里长程徒步,也经常带孩子到周边进行短程徒步。
“零基础的孩子需要先经历适应期,最好从城市周边通讯、救援完备的景区起步,逐渐掌握山地行走技巧和装备使用方法。安全意识培养起来以后,再考虑挑战更长距离或更高难度的路线。”李远江提醒,家长不能仅凭年龄判断孩子是否能参加“独立营”活动,而是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户外基础,避免盲目挑战。
事实上,在户外参加“独立营”可能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比如,孩子缺乏经验易摔伤崴伤,若没有专业人员及时规范处置,可能加重伤情;下雨天会导致路面湿滑,对装备要求也更高,普通跑鞋在湿滑山地易打滑;在山区还可能遇到野生猕猴等动物攻击。”李远江说,如果照搬他人分享的路线,事先并未进行实地考察,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有的地方会出现没信号的情况,需要提前准备卫星电话等,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也能保持联络。”
谈及“独立营”的人员保障,李远江谈到,规范的团队需同时配备研学内容导师与户外运动教练,且教练需根据队伍规模,在首、中、尾等关键位置确保人员安全。
“部分机构为降低成本,减少持证教练数量,用志愿者或专业学生替代,原本需3名持证教练的团队,可能仅配备1名持证教练,还有机构在宣传时展示资质完备的人员,实际带队时却私自更换。”他提到,家长在选择“独立营”或“单飞营”时,容易忽视对机构人员资质的核实,“建议家长在报名前要求机构提供带队人员的资质信息,核对人员与证书是否一致,出发前再次与孩子确认,避免‘货不对板’。”
从业多年来,李远江见到过不少户外研学市场的混乱局面。“有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产品也缺乏专业教育设计,孩子参与后收获寥寥,甚至可能沦为‘打卡式体验’。”李远江认为,逐渐淘汰缺乏资质的机构,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让户外研学真正实现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助力,也让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宗媛媛,莫凡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