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于8月22日走进京西红色老区门头沟,在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开展特色宣讲活动。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文促中心、区委党校、区文旅局、妙峰山镇、斋堂镇的百余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现场聆听。

门头沟区作为革命老区,曾开辟了北京首个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北京地区第一支八路军纵队级部队,也是北京牺牲抗战烈士最多的区域,红色历史底蕴极为深厚。

宣讲现场

当日上午,宣讲团首先抵达妙峰山镇涧沟村的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该馆是北京市首个以隐蔽战线为主题的展览馆。宣讲团现场参观学习了抗战时期平西情报联络站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领导下,完成指挥联络、情报传递、物资运送等关键任务的光辉事迹,带着对隐蔽战线抗日工作者的深深敬意,开启了宣讲。

丰台区宛平街道社区工作者郑然宣讲《一座卢沟桥,守护一辈子》;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韩小南宣讲《铁骨铮铮 镕铸辉煌》;顺义区焦庄户村民马成宣讲《全民皆兵地道战》;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业务经理孙畅宣讲《三封家书》;蒙藏学校旧址物业管理员罗通宣讲《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海淀区苏家坨镇人民政府干部郑凯雯宣讲《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学生吴艾宸宣讲《学英雄 讲英雄 做英雄》;门头沟区委党校张董以《“挺进军歌”再唱响》为题讲述了1938年,萧克司令在门头沟大山深处组建挺进军,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同时,推动创作《挺进军歌》,激励士气的故事。如今,张董挖掘史料,重编歌曲,以多种形式唱响《挺进军歌》,传承抗战精神,彰显时代使命。在宣讲的同时,现场弹唱新编版《挺进军歌》,让老区红歌催人奋进。

下午,宣讲团又来到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里是我国首个由村民捐助发起的抗战题材陈列馆。宣讲员们深入了解了挺进军在敌众我寡、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坚决在此抗击日寇的光辉历史,备受震撼,声情并茂地进行了宣讲报告。

两场宣讲中,8位宣讲员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热血历史,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解读,带领大家回顾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国而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也通过走访红色老区,进一步挖掘了北京本地红色场馆承载的抗战历史。

 

观众感言

斋堂镇党群办四级主任科员曹旭:聆听了宣讲团的宣讲,真的特别受触动!他们把抗战故事讲得有温度、有力量,尤其是身在冀热察挺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身边一砖一瓦都带着革命记忆,更让人真切感受到精神的千钧重量。作为斋堂镇的青年干部,我会以斋堂这片红色土地为根,持续深耕红色马栏文化富矿,一边深挖藏在斋堂山水间的革命故事,一边扩大宣讲覆盖面,在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斋堂镇向阳口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莫云瑞:有幸在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聆听这段珍贵的红色记忆,我深受触动。这里曾是京西抗战的坚强堡垒,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见证了先辈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先辈传递的伟大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勇担使命。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将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在乡村建设和服务群众中勇挑重担、敢打硬仗。

 两场宣讲的最后,宣讲团都用“AI视频”的创新宣讲形式,让故事中的抗日英烈老照片穿越时空,再次展现音容笑貌,全场观众用手机亮起点点星光,共同呐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向英烈和先辈致敬。

聆听宣讲的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深受教育与鼓舞,未来会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和生活的动力,立足自身岗位,为门头沟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