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拉开帷幕。本届展会高度关注新技术、新应用:新增数字经济、人工智能(AI)展区,头部企业全方位展示人工智能发展成果。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阿是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可借鉴中阿合作模式,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在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互补,共同应对挑战。

 
第七届中阿博览会28日在宁夏银川正式开幕。(视觉中国)

科技转型改写中阿贸易版图

本届中阿博览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多家企业在此展出人形机器人、大数据算力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等产品。来自苏丹的贸易商伊斯兰·穆罕默德在一款自主制作煎饼小吃的机器人面前驻足,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的大学完成学业后,他前往义乌专门做中阿贸易生意,在他看来,中国商品的科技转型升级正在改写中阿贸易版图。“在我上学时,纺织品、日用品是中国对阿出口主力;当我开始从事中阿贸易后,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产品占比逐年攀升。”

“我最近对中国在AI领域取得的成绩体会非常深刻。”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前几天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报道,“每次我将在中国拍摄的AI主题报道发出后,都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热议。”在他看来,中国AI产业迅速发展,也为世界开启这个行业的新窗口。

约旦籍数字平台投资商穆罕默德·萨巴哈向《环球时报》记者感叹道:“在我看来,如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将丝绸之路的古老概念重新赋予意义。”他告诉记者,由其创立的一家中阿企业服务平台推进速度令其始料不及,“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从接触到签约仅用时5个月。”萨巴哈表示,当前阿拉伯国家对于各类数字终端的应用产品需求旺盛,本土企业正在快速崛起,“相比美国开发的数字应用,不少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开始尝试使用中国应用,例如微信的知名度正在提高。”

王广大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届博览会集中呈现了AI机器人服务、脑机接口医疗、智能制作等“AI+生活”场景。这些“可触摸、可体验”的科技展示,可以让阿拉伯国家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在AI领域的前沿成果,激发他们与中国合作的兴趣与信心。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高度重视AI发展,而中国在AI算法、应用开发、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智能物流+本土化服务”成为新亮点

在中阿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专注于中东市场的跨境综合服务企业正通过创新实践打开新局面。广州易通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MO(首席营销官)聂耳双告诉记者,该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在沙特和阿联酋设立分支机构,构建起覆盖供应链管理、电商运营、物流清关等环节的全链路服务体系。“我们在利雅得拥有占地数万平方米的智能海外仓,配合设置在市区的前置仓,能为跨境电商提供仓储、调拨、派送等一站式服务。”聂耳双介绍称,通过自主研发的物流链系统与中东十余个本土平台实现对接,公司已助力数千个中国品牌出海。

谈及中东电商市场主要“玩家”的特点,中阿跨境电商人士向记者分析称:“中东本土电商平台Noon更注重本土化服务,认证门槛低;亚马逊中东站则延续国际化标准,两者如同中国的淘宝与京东,各有优势。”相比这两家企业,中国跨境电商通过直通车模式将国内优质供应链产品引入中东市场,以高性价比赢得消费者青睐。

聂耳双表示,未来企业将重点布局智能海外仓升级。“我们正在广东与机器人厂商洽谈合作,计划在沙特的园区部署自动化设备。”她透露,通过建设智能仓储系统,未来将实现仓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助力中国卖家降本增效。“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这种‘智能物流+本土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正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硬合作”与“软合作”

王广大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未来,中阿之间的“硬合作”也需要更多与“软合作”相互匹配、相互协同才能行稳致远。例如在文化娱乐产业方面,阿拉伯国家青年人口占比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对高品质的文化娱乐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在这一领域有成熟的研发体系,也积累了出海及本地化运营经验,有能力开发出贴合本地需求的产品。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广电宁夏公司了解到,目前公司已经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企业就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搭建起涵盖人才培养、产业交流、技术沟通等领域的多项合作,促进双方文化创意产品在彼此市场的相互交流合作。

中阿文化娱乐产业从业者王佩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阿文化娱乐产业主要的合作项目包括电子竞技、AI语言训练以及创意美术数据库等诸多方面。“面向中阿市场的产品在上线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本地化处理,从故事背景、人物设计、语言描述、经济系统、交互系统,到客服系统都要做深度的本地化处理,这可以带来更多优势。”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环球时报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