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探源沂蒙中医药,共筑健康公益行”百花岐放社会实践重点团奔赴红色革命老区沂蒙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首都名中医、中医学院谷晓红教授,中药学院刘永刚教授担任导师,构建“红色教育—健康服务—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将中医药专业实践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生动践行了中医药人“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沂蒙精神

  为深刻感悟沂蒙精神,实践团队首先前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沂蒙山根据地广场等红色地标,开展沉浸式红色学习教育。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在党旗、油灯等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实物展示前,“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愈发清晰可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心中。

  谷晓红教授在学习现场强调:“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医药人应当将其融入初心使命,转化为服务人民、坚守健康至上的强大动力。”此次红色教育,不仅让师生们坚定了弘扬沂蒙精神、践行中医药服务健康的信念,更为后续开展的健康公益服务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底蕴与精神力量。

  丹心传承岐黄,守护老区健康

  在沂水县沂城街道东院村,实践团开展了一场接地气、暖人心的义诊服务,将优质、专业的中医药服务送到老区人民家门口。针对当地高发的常见病、反复多发的慢性疼痛等问题,谷晓红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调理方案。

  团队成员则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村民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耐心解答健康咨询,精准开展针灸推拿缓解身体不适,细致进行康复指导,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中医养生宣教。此次义诊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老人群体,师生们运用手诊、耳穴压豆、特色推拿等简便易行的中医适宜技术,逐一为老人排查健康隐患,细致解答他们的健康疑问,并给出贴合生活的个性化养生建议。

  许多村民表示,这些中医药服务实用、贴心,不仅缓解了病痛,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传统医学的温度和魅力,“中医药”在此刻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师生们以实际行动深化民族团结,生动诠释了“杏林春暖为百姓,丹心济世在乡野”的中医药教育情怀,彰显了中医药深入基层、惠泽百姓的社会担当。

  聚焦校企合作,赋能产业发展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与高校资源深度对接,实践团队先后与天沐农业专业合作社、山东北柘药业开展专题交流座谈,共探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与天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军的交流中,师生团队立足中医药理论,针对韭业产品的配方研发、健康价值提升等关键问题提出专业建议。双方达成共识——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传统产业与健康理念深度融合、转型升级。

  此前,山东北柘药业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永刚教授团队携手,开展柘树栽培技术研究及药用产品研发。此次实践中,团队与山东省沂蒙柘木研发中心副主任围绕“特色药材柘树产业开发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展开深入研讨。师生们从资源可持续利用、品牌特色构建的角度出发,为柘木产品的药用价值深度挖掘、文化IP创新打造及健康旅游路线科学设计提供了多项建设性思路。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将进一步推进柘树资源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文旅领域的应用探索与合作开发。

  这场校企双向交流,不仅为地方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注入了高校智慧与力量,更生动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以产学研结合助力产业发展的良好模式。

  躬身绿水青山,探寻道地药源

  实践团还在刘永刚教授的带领下,深入沂蒙山区腹地,对东院村周边山野的中药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与采集。沿途,师生们仔细辨识黄芩、丹参、金银花等多种沂蒙道地药材,结合实地生长环境,深入探讨每种药材的生长特性、药用价值及炮制方法,让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团队严格遵循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恪守“一草一标本,一药一溯源”的原则,分组有序开展药材清洗、整理、标本压制等工作,将新鲜采集的药材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用于教学研究的标本。此次活动共完成15种典型沂蒙道地药材的采集与标本制作,不仅丰富了区域性中药资源图谱,更为沂蒙山区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与实践参考,充分彰显了师生团队扎根乡土、服务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实践导向。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扎根沂蒙革命老区,通过红色教育、健康义诊、资源普查、校企合作等多维实践,将沂蒙精神与中医药使命深度融合——在红色教育中铸牢“为民服务”的信仰,在守护百姓健康中传递“杏林春暖”的温情,在对接产业发展中助力中医药创新突破,在探寻道地药源中守护本草文化根脉。这一系列实践,既诠释了“党群同心、水乳交融”的赤诚,也彰显了“大医精诚、丹心济世”的担当。新时代的中医药人,必将以此次沂蒙实践为新起点,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行动,书写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沂蒙答卷”。(赵焕祥、桑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