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家好啊,我是“宣宣”,“宣宣”超有料的学习笔记来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光明日报》发表了曹芳、陆卫明的文章《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宣宣”认真做了学习笔记,现在就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哦,冲鸭!

学习笔记第62期

划重点

精神标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独有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是文化精髓的逻辑延伸与外化表现。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两个结合”中贯通“魂脉”和“根脉”,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极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必会点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创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提炼并呈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构建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明创造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并以此作为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的“核心要件”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题旋律”,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金句摘录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联知识点1

汲取宇宙观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宇宙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中华文明宇宙观中最具标识性的精神符号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其以“究天人之际”为主旨,并由此派生出“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科学社会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和解”“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球生态治理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联知识点2

吸纳天下观中协和万邦的智慧。天下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秩序的总体认知。《尚书》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广修文德”“厚往薄来”“近悦远来”的方式,使家族和睦、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天下范围内广泛的和平共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还衍生出“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主张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关联知识点3

借鉴社会观中和而不同的准则。社会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社会本身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认知。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社会观中最重要的精神标识,强调在多样性中实现和谐统一。在长期发展中,和而不同派生出“任人唯贤”“革故鼎新”等命题与精神标识,强调治国者要德惟善政,关注民众,关心民生。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主体、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高度契合性,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丰厚思想滋养,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联知识点4

赓续道德观中人心和善的追求。道德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道德伦理关系的系统认识与精神追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及其衍生出的“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义利合一”“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内超越的主体自觉、崇公黜私的道义立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以及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这与实现“真正人的道德”“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科学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相契合,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柱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