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校园 新愿景

金秋时节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育鹰小学空研校区

经过全面的改造与升级

以焕然一新的面貌

迎来新学期的学子

作为一所持续深化素养教育、聚焦“五育融合”的学校,空研校区从空间设计到课程实施,全面围绕“行动力、创造力、认知力、生命力”这一“四力”目标体系进行优化与提升,致力于打造一个“空间即课程,建筑即教材”的新型育人生态,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真实、丰富、可感的成长环境。

空间重构 走廊与教室的“七十二变”

走进育鹰小学空研校区

仿佛步入一个融合了

传统与现代、知识与实践的

教育生态园

教学楼大厅不再是空旷的过道,而是变成了“志行使命馆”。墙上悬挂着英雄人物的画像与寄语,触碰英模画像,孩子们可以观看动画讲述的英雄事迹。一旁的“小小人大代表”提案箱里,则方便孩子们手写对校园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责任担当。

地下一层原本昏暗的走廊,如今成为“发明家通道”。一面可擦写玻璃墙方便粘贴学生绘制的跨学科成果海报。墙角处的“问题漂流瓶”传送带则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问题交流与思维碰撞。“孩子们现在路过这里都会停下来看一会儿,甚至争论起某个科学问题。”一位老师笑着说。

教室的变化

更是翻天覆地

原来的劳动教室变成了“生活实践园”,分为厨艺、木工、手工和绿色改造四个区域。硅胶揉面垫、手动打蛋器、迷你烤箱、食物秤、量杯、可降解餐盘、手动缝纫机等一应俱全。孩子们可系着小围裙,在老师的指导下揉面、包饺子;木工角里,孩子们可专注地用砂纸打磨木料,制作笔筒和书架。“随着这些新教室功能的转变,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技能,更学会了合作和耐心。”一位劳动老师感慨道。

课程融合实现“五育融合”生动实践

在这所学校

课程之间的界限

正在变得模糊

在由信息教室改造而成的“智创空间与数字艺术实验室”里,孩子们不仅学习编程,还用VR设备“走进”敦煌石窟,临摹壁画,甚至用AI工具修复破损部分,创作出融合传统与未来的数字艺术作品。“我们不是在教技术,而是在教他们如何用技术表达文化和创意。”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会定期开展“AI+艺术”创作活动,如用AI绘画工具生成古诗意境图,结合语文课赏析;3D打印传统建筑模型,关联数学几何知识;开展智能生活实践,如设计语音控制教室灯光系统。此外,还融入国防教育,如抗震救援小车。

随着空研校区的投入使用,课程融合的场景将随处可见。木工课上,学生可以一边动手制作书架,一边学习长度测量、角度计算等数学知识;美术课上,孩子们会用自然材料拼贴季节画,同时学习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理念;语文老师可以带学生到班级承包的“责任田”里写观察日记,学生种植农作物并记录生长日志则是一边劳动一边感悟生活。

“课程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变成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问题和项目。”该校的一位老师说,“孩子在这里学到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怎么做’。”

“四力”目标如何重塑育人生态

随着行动力(志行)、创造力(拓界)

认知力(明理)、生命力(焕生)

“四力”教育模式的深入推进

学生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在“发明家通道”里,孩子们会为某个科学问题争论;在“焕生美育厅”的心理角,孩子们通过“树洞邮筒”投递心事,学习情绪管理;在“责任田”中,他们亲手种下蔬菜,观察生长,体会劳动的价值。

据介绍,该校“四力”目标下的空间各有特色。例如,行动力空间(如志行使命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强化责任担当;创造力空间(如智创实验室)以 AI 技术为纽带,推动跨学科创新;认知力空间(如创想立方廊)通过文化思辨促进逻辑与审美能力培养;生命力空间(如焕生自然坊)整合体育锻炼、劳动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校长在采访中表示,“我们通过‘四力’目标重构校园空间和课程体系,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每个空间既是日常自主探索的乐园,又能通过快速模块重组变身主题教育基地,真正实现‘空间即课程,建筑即教材’的新型育人生态,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立志、在探索中创新、在思考中明理、在劳动中焕发生命力。”

如今,这座校园

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是一个支持孩子全面生长的生态园

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微型社会

在这里,空间是课程,建筑是教材,生活即教育。走廊与教室的界限被打破,学科与学科的壁垒被消融,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探索和创造。孩子们在“责任田”里感知生命的成长,在“发明家通道”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在“智创空间”里连接传统与未来,在“生活实践园”里理解劳动的价值与美感。每一天,他们都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立志、践行、思考与创造,而这正是“四力”目标所期待的生命成长轨迹。

育鹰小学空研校区

正以它的空间革命和课程创新

生动诠释着“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

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赋能

记者:阚丽丽

编辑:旭日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