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街道东部平房区北起广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囊括枫桦社区、法源寺社区共13条胡同。现如今漫步在一片青砖灰瓦间,看到的是宽敞整洁的巷子、花箱遍布的胡同。
2022年改造前,270辆居民车仅有71个周边收费车位可用,近200个车位缺口让胡同成为“露天停车场”。随着2025年8月第三阶段治理完成,13条胡同机动车违停乱象得到解决,近2000户居民终于告别了“人车争路”,这场历时三年的静态交通治理攻坚战取得成功。



初步探索
15个车位缓解燃眉之急

“别看现在这片儿的胡同都这么宽敞,出行、遛弯都方便,2022年以前可不这样。”今年枫桦社区的首位签约车主刘强回忆道,“以前机动车、电动自行车都在胡同儿里停着,留给行人走路的地方很窄,错车也困难。”

基于当时的情况,街道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先后召开数十次协调会,联动区城市管理委、西城交通支队、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属地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对东部平房区进行摸底排查。“当时挨家挨户走访,发现很多居民不得不每天提前下班抢车位。”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在工作组进行实地勘察后,将目光投向了永庆胡同立体停车楼。在与所属公司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谈判后,最终争取到15个专属车位,率先在醋章胡同、西砖胡同北段2个胡同实现了“不停车”。
15个专属车位虽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停车位的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存在。2023年,面对烂缦胡同等3条胡同135辆车的安置需求,街道协调区城市管理委在永庆胡同和莲花胡同新施划57个道路停车居住认证车位,又历经三轮磋商,协调有关公司开放烂缦胡同北口停车楼30个共享车位。

攻坚阶段
13条胡同“不停车”逐步向纵深推进
时间来到2024年,剩余8条胡同的124辆登记车辆中仅有67辆通过认证。于是,工作组创新采取“双线并进”策略,一方面加快法源寺立体停车楼建设,另一方面开展“错时共享”挖潜。

“最难的是培育胡同的交通整治。”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负责人说,“我们在摸排中发现,89辆常停车中有59辆属‘无证外来户’,于是联合社区设计了多套方案,召开居民议事会,反复修改方案才获得90%居民同意。”随后,街道迅速统筹法源寺新停车楼50个优惠车位及周边零散资源,按“就近便利”原则分配,特别关注培育胡同等远距离住户。

需求摸底、资源调配、分步施策……街道通过联动社区和相关部门在各胡同分批推进宣传动员、签约缴费、联合执法及常态化保障,确保治理“成效不反弹”。
“改造这几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工作人员都不厌其烦地帮大家算经济账、距离账。”刘强说,“最后都给我们联系到了离家步行10分钟就能到的停车位,每月只需交500元,真挺不容易的。”

整治完成
“不停车”胡同正式亮相
截至2025年8月初,随着新增的34辆居民车完成签约迁移,东部平房区13条胡同基本实现了“不停车”。如今走在修缮一新的胡同里,青砖墁地、槐荫掩映,乱停的车辆已经驶离。“以前下班抢车位像打仗,现在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胡同儿也更加宽敞美丽了。”刘强签约完成后开心地对记者分享道。
“刘叔叔是我们社区第一位同意挪车的住户,很配合我们工作,还主动做宣传,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周边人,很多邻里街坊都受他影响完成了‘不停车’。”枫桦社区社工说,为了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化,社区还组建了居民志愿者服务队,对胡同“不停车”开展日常监督。
从“人车混行”到“步行友好”,牛街街道东部平房区的蜕变印证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城市更新进程,巩固东部平房区静态交通综合治理成果,加装违停执法设备,以智慧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打造文化探访路线,优化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实现车辆动态管理,优化外来车辆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治理效果常态化。
这条古韵新风的交融之路,在“不停车”治理完成后,愈发宽敞明亮了起来。
文字:岳莹
图片:牛街街道
校对:王昭 卢熙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签发:李卓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