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地缘风险交织的时代,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海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是“大企业走出去”,如今则是“小往大来”——越来越多企业不再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以技术、责任与人才为支点,在全球市场构建起更具韧性与价值的竞争体系。

这一趋势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电等领域尤为明显。企业不再满足于“产品出海”,而是主动升级为“品牌出海”“人才出海”“文化出海”,以更深的本地化、更强的技术力、更清晰的价值观,赢得全球客户的信任与尊重。

技术为基,责任为魂,人才为本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先导智能在锂电、光伏等领域持续深耕,完成了从“单点冠军”到“整线为王”的战略跃迁。面对超级工厂时代的需求,公司投入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成为全球少数具备100%自主知识产权整线交付能力的企业之一。其AI平台LEADACE将缺陷识别率从传统算法的60%提升至95%以上,显著提升客户良率与成本效率。

在ESG方面,先导智能同样走在行业前列。公司建成行业首个“碳中和”工厂,利用厂区屋顶光伏系统实现绿色电力自供;同时成立3000万元“暖光公益基金”,系统性投入科研、教育、环保等领域,构建由董事长亲自领导的ESG治理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赢得了CDP、标普全球等国际评级机构的认可,也体现了企业将ESG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眼光。

海尔集团则在智能家电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球化路径。其全球化战略强调“本土化创新”,通过在35个国家布局制造中心,打造多品牌矩阵,精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欧美市场,海尔旗下高端品牌聚焦智能化与场景解决方案;在新兴市场,则以高性价比产品满足基础消费需求。海尔以“全球化的极致是本土化”为理念,尊重文化差异,推动组织机制创新,将10万员工重组为2000多个小微团队,实现价值共享。

在技术输出方面,海尔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助力全球碳中和进程。在人才战略上,海尔通过国际平台精准吸引海外优秀毕业生,借助AI招聘工具高效锁定中高端人才,构建起“全球大脑、本土作战”的Glocal团队。这种“人才先行”的战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共识。

新能安则代表了新能源领域的新兴力量。由ATL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的新能安,融合两大母公司的技术优势,在中型电池、储能等领域快速崛起。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便携式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场景,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0%,年均增速超过50%。公司在福建宁德、广东东莞建成生产基地,并规划东南亚、欧洲产能布局,市场覆盖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在绿色发展方面,新能安将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深度绑定,建成两座年处理5万吨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工厂,实现锂、钴、镍等金属高效回收,节省原材料成本超3亿元。在人才战略上,公司构建“校企合作+国际平台+行业引才”的三维体系,吸引来自美国、德国等地的资深工程师,推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

平台的角色:连接人才、品牌与全球资源

在这些企业的全球化实践中,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以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为例,其在企业出海过程中扮演着连接人才、品牌与全球资源的多重角色。两年前,领英在中国市场做出战略调整,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中国出海企业。这一转型背后,是对中国制造全球化趋势的深度洞察。

转型后的领英,中国业务增长显著,以每年新增1000家企业客户的速度持续扩展。平台不仅帮助制造业巨头在海外高效组建团队,提升招聘效率,也助力新能源企业讲好品牌故事,赢得国际客户认可。越来越多企业通过领英精准触达海外客户,打开新的市场机会。 

在实际合作中,企业普遍反馈,领英让他们的海外业务更高效,品牌影响力也更强了。国产家电企业在合作后意识到,本土化创新是全球化的关键;新能源企业则强调,技术、责任与人才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平台的价值,不在于“卖服务”,而在于“助力企业构建全球化能力”。

从先导智能的整线交付,到海尔的本土化创新,再到新能安的绿色发展与人才战略,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在以多样化路径走向全球。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技术为基,责任为魂,人才为本。而“小往大来”的全球化哲学,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