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正在进行的第二届(2025年)里院喜剧节,举办第二场“里院共话”,主持人杜海涛,与王迅、阎鹤祥、张弛、李川、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五位嘉宾,以“中国喜剧的名片与底蕴”为主题,对各地方言的魅力,以及方言之于喜剧的重要性展开了一次精彩的讨论。

本届喜剧节于9月19日盛大开幕后,在青岛掀起全民关注的喜剧“旋风”,每天近百场演出,在青岛老城区里院的剧院、剧场、广场、庭院,铺就了“一街好戏”。今年喜剧节除了在演员阵容、作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升级外,也非常重视业内人士喜剧观念的碰撞与交流,9月20日举办的首场“里院共话”中,黄渤、陈佩斯、倪萍、宁浩、贾冰以“笑看中国喜剧百年”为主题的讨论被广泛传播。第二场里院共话围绕“喜剧”底蕴的思辨,是继首场嘉宾对谈后的又一思想盛筵。

 

喜剧明星深情讲述家乡方言

王迅是四川人,他一开口就以地道的四川话让现场观众笑声一片,他说:“四川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喜欢用一些叠字,一下子就把这个话变得很可爱了,比如说北方说盆,成都话叫‘盆盆儿’,比如说筷子,它叫‘筷筷儿’,两个一叠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北京出生的阎鹤祥,从青岛老舍的故居讲起:“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在青岛写的,老舍是满人,所以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北京话,老舍姓舒,他的名字在满语里面是珊瑚的意思,北京卖珊瑚在前门外,原来叫大苏噜,后来发展成大栅栏”。他还表示自己天津话也说得很好,“我天天跟天津人在一起,天津话练得也挺好,比如说‘好嘛,你干嘛呢,咱青岛倍好’”。阎鹤祥还特别提到,“相声创作,包括侯宝林大师在内,都会又学山西话又学山东话,比如《关公战秦琼》,就是山东话跟山西话的交流,这个特别有意思”。

 

沈阳人张弛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北京曲剧,要求必须得说北京话,他回忆说:“当时口音改得很难,但是也改过来了。但沈阳话很难被忘记,毕业演出时,上半场觉得自己演得不错,下半场突然蹦出一句东北话,一下子懵了。”

以“总裁”形象在网上走红的李川是太原人,他介绍说:“山西话有一些鼻音,但是没有西北方言鼻音那么重,同时有一些尾音的拐调。比如说‘是吗?’就会说‘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尾调,其实就是在表示肯定。”

青岛市艺术研究院院长、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说:“青岛人能随时拿身边的事情比喻一件事情。青岛人的这种直爽比较直接,它反而会产生一种喜剧效果,比如说‘你觉得这件事行不行?’青岛人就会说‘你这个人行不行?不行拉倒’,就会产生喜剧的效果”。

喜剧作品离不开方言增色

在喜剧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方言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杜海涛抛出问题:“方言的使用度,影视作品很难取舍或者抉择,多了觉得太猛听不懂,少了又不过瘾不得劲,又没有把作者和情绪、影视作品想传达的那个劲儿表达出来。”

对此,王迅表示:“我刚开始演第一个电影《疯狂的石头》就完全用的成都话,演的时候觉得特别自如。用方言演戏和用普通话演戏真的不一样,会生动很多,我很长一段时间演戏都用方言,一演就自信,一演就出彩……我现在基本学会东北话了,用东北话演戏也挺舒服的。”

李川以贾樟柯的电影为例,讲了方言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我看了贾樟柯的电影,全是山西方言,《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等,我觉得好美,怎么那么亲切,一张口那个方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感受,而是那个地方的感受,就是小时候空气里的煤灰味,面的味道、醋的味道,全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那一刻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我丢不掉的,完全割舍不掉。”

 

迟涛回忆起80年代的电影《喜盈门》,他认为这部影片是青岛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电影,他说:“《喜盈门》反映的是青岛平度地区的农村生活,编剧是辛显令老师,赵焕章导演是平度人,这部喜剧片获得了金鸡百花奖。”他觉得,方言之于戏曲更重要:“青岛的柳腔和茂腔是我们的地方戏,柳茂是不分家的,所有的语言都是青岛方言来表达的”。

年轻人仍然热爱方言

本场“里院共话”,对于方言是否还被年轻人喜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杜海涛表示出一种担心,他认为,很多地方的方言随着人口的一些迁移,会慢慢被年轻人忽视,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以说自己的家乡话表达为荣?

王迅也觉得,很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了,“你走进任何一个学校,孩子打招呼都是普通话,日常交流也是普通话,会让这些老成都觉得遗憾”。

张弛很乐观,他认为年轻人都在网上开始使用方言了,比如大量短视频中就可以经常听到方言,他现在也开始多用方言、传播方言,“回家吃饭爷爷奶奶会说‘快点造啊’,我平常就不会这么说话,显得挺没礼貌的,有一次在作品中我们说‘造大西瓜’,大家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我在外面就很愿意说‘快点造啊’,只要把这个事变得有意思了,大家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学了,这是我们要去做的事”。

迟涛讲出了自己的观察,他发现年轻人很可能在私下里聚会的时候说方言,他乐观地表示,“我们不要害怕方言会消失,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种新的方言会产生,可能会更加有意思,只是逝去的方言代表了过去的形态,正在产生的方言代表了今天。”

“吃蛤蜊,哈啤酒,逛里院喜剧节,太恣了”

方言是本场“里院共话”的主题,今年里院喜剧节也着重于展示地域幽默特色,邀请多地具有代表性的喜剧表演团队参与,比如非遗喜剧“山东快书”等。喜剧节以“城市幽默基因大赏”为名,地方喜剧厂牌的演出集合了渝麻辣鲜活的方言狂欢、江南婉讽中的市井智慧、东北黑土地的爆笑梗、粤语地区的无厘头……这些元素的聚集,使得本届喜剧节也成为方言文化大碰撞的平台。

参加这场活动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青岛的印象,王迅说:“青岛每年都会来N次,我特别喜欢青岛,因为青岛的气候特别好,青岛的这种美,尤其你在里院这种老的院子里一站,就仿佛是一种穿越的感觉,像时光机一样。青岛是有很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是一个时尚的地方。”阎鹤祥、张弛、李川分别“报菜名”,说出了他们当天中午吃的青岛菜,还集体相约“明年还来青岛,再次相会里院”。

 

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嘉宾意犹未尽,在媒体记者的提议下,几位嘉宾一人一句,以青岛方言为青岛和里院喜剧节“代言”——“吃蛤蜊,哈啤酒,逛里院喜剧节,太恣了”。

为期十天的第二届(2025年)里院喜剧节,已进展过半,将于9月28日闭幕,届时将举办盛大的闭幕式与欢乐巡游,邀请观众与游客一起快乐参与。9月28日下午还将以《从围观到共创,属于公众的喜剧永不散场》主题继续讨论喜剧,作为本届喜剧节的闭幕最后一场共话,届时将有更多惊喜大咖在里院共话,敬请期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