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家好啊,我是“宣宣”,“宣宣”超有料的学习笔记来了!《党建》杂志2025年第9期刊发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文化传播教研室主任、教授高宏存的文章《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激发文化改革发展新动能》。希望大家都能学有所得,进步飞速!
学习笔记第74期
划重点
深刻认识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数字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它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需要。
准确把握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调整,如文化新业态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持续深化,文化消费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推动文化生产模式变革与重构,包括文化内容生产者海量且多元化,人工智能驱动文化生产工具革命,“人机共创”成为文化生产新方式;推动文化传播创新与升级,表现为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得以拓展,传播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数字时代文化治理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完善市场体系,激发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内生动力。
必会点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调整的具体表现,如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情况及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文化生产模式变革与重构的关键要点,如“人机共创”的生产方式。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的三大举措: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金句摘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时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文化生产要素配置、产品供给、需求创造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不断涌现,文化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机遇。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调整,数字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文化产业的新特征与新模式,为文化改革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科技创新以颠覆性力量推动文化传播机制的深层创新,构建起互动性更强、精准度更高、传播范围更广的传播生态。
关联知识点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关联知识点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顺应科技发展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我们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