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记者从蓝色港湾获悉,商圈去年销售额43亿元、客流1858万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提升5%,客流增长7%,单日客流突破历史峰值;上半年新入驻34家新店,品牌更新率超行业均值;举办20场首发与独家活动,线下体验人数近60万;会员销售贡献提升5%,其中黑卡会员销售额激增91%。
在蓝色港湾相关负责人看来,客流和销售逆势增长,得益于商圈超越传统零售逻辑,转型为融合文化、艺术与国际交往的“品质生活能量场”。通过与亮马河风情水岸、朝阳公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等周边生态融合,形成“河岸+商业+艺术+绿地”的复合场景。
从目前的消费趋势来看,“去哪儿”不再简单等同于“买东西”,越来越多人选择走进河岸咖啡馆、艺术市集、IP展览或小型音乐会。即便未实际购物,人们仍感到“不虚此行”。这种变化背后,展示出消费逻辑的深层变革——从注重物质占有,走向追求情绪满足、社交连接与文化认同的“存在型体验”。
同日,商圈还联合相关机构发布《2025品质生活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花费达5.7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7%。而购物中心客流上涨的同时客单价下降,“爱逛不买”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商场角色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型为承载文化、艺术、社交与生活方式等复合功能的生活方式新场景。
数据显示,71%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品信息,44%会因社交推荐更换品牌。可被拍照、可被分享的消费场景,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重要因素。精打细算型消费者比例升至30%,消费者在选择中权衡体验与成本,追求“好体验+合理价”的理想组合。
白皮书预测,未来的商场不再是“卖货场”,而是全年策展的“文化容器”,艺术展览、沉浸式装置、跨界快闪等业态成为吸引客流的关键;未来商业空间将突破“购物”的单一定位,变身为艺术馆、社交广场、运动场乃至社区客厅,关注点也将从销售额转向重视“人愿不愿意留下来”。
伴随越来越多商业空间开始通过艺术、文化与自然元素的融入,提升消费者的“在场”体验。未来,停留时长、UGC数量、复访率等将成为商场的核心指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