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本期《数字时代的文化“供”与“需”》视频中,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书记、研究员黄琳从供给端与需求端两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内容详情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四大类技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还有虚拟现实。具体来看,这四个技术对于文化的供给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地挖掘用户的需求和文化的趋势,来实现供给的精准化。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来模拟人类的智能,来实现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承的智能化升级。
云计算可以以网络为依托,提供更为强大的、更为有弹性的算力资源,让文化资源突破硬件的限制,实现在云端的高效共享。
在虚拟现实中,可以构建出沉浸式的交互环境,模糊虚拟和现实的文化体验的边界。
在需求端,当前又在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一种非常强烈的需求在快速地涌起,叫悦己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一种能够触动自己内心情绪。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非常关注的泡泡玛特,它的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主题设定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情感化文化产品的追求。截至2025年6月30日,泡泡玛特集团的收入可能较去年的同期收入增长不低于20%,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第二个重要的需求,休闲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碎片化时间的休闲需求是在显著地上升。《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的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0.4亿人。
第三个是体验需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而是渴望自己能够深度地参与到其中。生活中四处可见的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的空间等等,其实都是一种满足消费者对于体验需求的很好的尝试。
从整个社会来看,在这种技术维度和人性维度的共同的变化驱动下,文化正在共生共荣,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人民参与文化创作,文化成为了凝聚社会共识、传承文明基因的鲜活的载体。在供需的互动中,我们完成了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
来源:宣讲家网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