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通州区举办“四区结对”主题活动,邀请西城、朝阳、海淀企业代表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类似这样的活动,过去6年举办过不少次,通州区相关部门也多次到三个区进行推介。“四区结对”机制建立以来,“中心城区培育孵化、副中心承接发展”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副中心的鲜明特色。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9年7月13日,通州区与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签署结对协议。“四区结对”由此开始,这项机制旨在紧密围绕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深化与中心城区的产业对接,实现政策互联互通、产业双向协同、重大项目共担共享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助力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州区发展改革委区域协同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区结对”机制建立6年来,西城、朝阳、海淀三区积极向通州推荐优质项目。据统计,今年以来,从西城、朝阳、海淀三区迁入通州的企业就有3000余家,其中包括鹿客科技、春医数科、蓝海华业、康威视通、思维飞动等一批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了解到,这3000余家企业中,有一部分是西城、朝阳、海淀三区推荐过来的优质项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自发迁址的市场行为。这说明,很多企业特别看好副中心的发展前景。

运河商务区高楼与燃灯古塔对望。(资料图)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州区已连续五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建安投资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市榜首。今年,通州区在保持千亿级投资规模,推进456个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这让很多企业关注到了大运河畔的商机和活力。

为零碳园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华清元泰公司,今年9月迁入通州区,公司负责人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更好支持、服务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过去几年,这家公司已经参与了六合组团、宋庄小堡印象街、环球影城公交站等多个项目。金融机构首金商投资集团,也在今年 7 月份与通州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计划通过迁址核心企业、新设科技产业发展公司、引导生态合作伙伴落户等举措,实现“投资通州、服务通州、扎根通州”。

通州区投促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副中心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承接308项市级赋权,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此外,副中心还迭代升级了“运河英才”计划,构建起覆盖人才“安居+乐业+成长”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体系,可以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保障。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