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到《资治通鉴》的经世之思,中华文明始终以历史为镜,照亮前路。班固笔下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官风骨,司马光鉴于往事的治道智慧,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基因。今天,当春节的鞭炮声与中秋的团圆饼跨越千年,当端午的龙舟竞渡与重阳的登高望远依然鲜活,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坐标。从历史中国到现代中国,这份以古鉴今的智慧,正指引我们在文明交融的时代,以开放胸怀书写新的华章。
内容详情
在世界文明的序列里,中华文明悠久而独特,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以古鉴今,相信历史能够启迪智慧,激发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
中国人对于编订史书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4000多年来,每天都在写它的编年史。”中国史官对于历史记载总是抱持着高度的使命意识,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秉笔直书,不惧斧钺加身,这就是得到高度赞誉的史官精神,其目的是留给后世一个尽可能可靠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价值不仅在回溯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史书也就承担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经世功能,北宋司马光编纂的史书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得名《资治通鉴》,正是以古鉴今思想的生动体现。
重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从历史教训中引为诫勉,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法宝,我们有许多类似的古训,包括“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古事既察,且复以今验之”等,都揭示出以古鉴今的意义,启示我们汇通古今,尊古而不复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走对、走稳未来的道路。
世界各国各民族普遍将珍视历史、尊重传统视为主流价值观念。尊重历史传统的共识深植于全球文明发展的根基之中,无论是古老文明的传承,还是现代社会的演进,无不体现对过往智慧的敬仰与承继,彰显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
从历史中国一路走来,到现代中国一路高歌,未来中国将一路生花。从春节的鞭炮声到中秋的团圆饼,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重阳的登高望远,那些带有“最中国”印记的文化,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独特的贡献,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勇毅前行的灵感源泉与精神起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