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的晨雾里,曼远村村民背着竹篓穿行在石斛种植园,露水沾湿的叶片映着晨光;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的颁奖台上,汪小全、鲁丽敏等科学家接过吴征镒植物学奖证书,眼中闪着对植物科学的热忱 —— 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场景,因植物医生的坚守而有了紧密联结。
在 2025 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期间,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颁奖仪式于 10 月 13 日落下帷幕。据了解,2016年7月在吴征镒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中国植物学会和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联合设立吴征镒植物学奖,奖金由植物医生捐赠。该奖项是我国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为发展中国植物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激励植物学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
颁奖仪式上,植物医生董事长解勇向基金会捐赠2025年度奖励基金150万元。作为奖项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及首捐企业,植物医生创始人解勇带着品牌 31 年的生态守护实践,在现场讲述了 “植物、科研与民生共生” 的故事。
“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 解勇的开场白,先引吴征镒院士的箴言,再牵出品牌与奖项的渊源。自 2016 年吴征镒院士百年诞辰之际奖项设立,植物医生每届捐赠不少于 120 万元奖金,从首届表彰洪德元院士,到如今新增 “新锐奖” 覆盖青年学者,看着获奖名单从 “业界泰斗” 到 “科研新锐” 不断延续,解勇感慨:“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植物学家‘乐道而不安贫’,让‘植物是第一生产力’的嘱托,能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这份扎根,先从科研土壤开始。2014 年,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搭起首个研发 “桥梁”,后来又把实验室建到了北京、广东顺德,甚至远至日本东京,形成国际化科研网络。“很多人觉得植物学离生活远,其实不然。植物学不仅是护肤品的源头,更是自然与美丽之间的桥梁”—— 就像植物医生的科研人员从纳西族东巴经记载的青刺果中提取护肤成分,既激活了传统植物资源,也让更多人看见植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而在云南的山村里,这份 “桥梁作用” 更显温暖。植物医生将 ESG 理念深度融入企业发展,2017 年起“高山植物保护行动”慢慢在西双版纳铺展开来:曼远村的竜山曾因生态退化少了生机,他们帮村民种石斛、搞生态旅游,如今山上草木复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大卡老寨的跳蚤草曾快没了踪影,品牌带着技术来教大家规范化种植,还建起种植合作社,让“孤草”变成 “金草”,312 万元累计收益,让村民普遍增收。 解勇的话里满是感慨,“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 ——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颁奖台上,汪小全研究员因裸子植物研究获 “成就奖”,鲁丽敏、钟伯坚研究员凭植物生命之树重建、绿藻演化研究拿 “创新奖”。解勇看着这些科学家的成果展板:“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也使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态保护和人类生活。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让植物造福人类”的科学初心。”
如今,植物医生的生态守护还在继续:丽江高山植物园里,50 余种珍稀濒危植物有了 “新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正走向国际。“我们不仅想让人们变美,更想让大自然变美。” 解勇的收尾,又落回了开篇的场景 —— 晨雾中的石斛园、颁奖台上的证书,都是植物医生与吴征镒植物学奖携手的见证,也是他们奔赴植物学新征程的起点。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