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生活污水,如何历经“科技洗礼”由浊变清,最终化作汩汩清流滋养城市?10月19日,北京排水集团“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现场,一批市民带着好奇走进这里,探寻城市里那些“看不见的风景”。

 

对大多数市民而言,这是第一次踏进再生水厂的大门。很多人想象中的污水处理厂或许还停留在气味刺鼻、环境脏乱的旧印象,但眼前景象刷新认知:现代化的厂房、洁净的参观通道,以及厂区处处点缀的绿意,让探秘之旅充满惊喜。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市民来到污水“再生”之旅的第一站——生物处理的“核心战场”曝气池。刚一走近,巨幅水面映入眼帘,池中翻滚着棕褐色的混合液,无数气泡从池底翻涌而出。

“这是微生物在‘吃饭’呢!”工作人员如此介绍眼前这一幕。浑浊的水里,生活着亿万级的活性微生物,它们以污水中的污染物为食,通过曝气系统获得氧气,从而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将水中有机杂质“吃”干净。

 

来到膜池车间,入口处一张桌子上并排放着4只玻璃量杯——刚进厂的污水、二沉池出水、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居民使用的自来水。污水“由浊变清”的过程,一目了然。再生水和自来水的清澈度几乎相似,让大家肉眼难辨——要做到这一点,科技感满满的膜池功劳最大。

一组组布满中空纤维丝膜的模块,浸没在平静的水中。经过前面多道工序预处理的污水,会来到这里,接受最精密的“体检”。这些膜孔径仅0.05微米,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任何悬浮物都会被其牢牢挡在门外,只有纯净的水分子才能“过关”。

 

经过膜池处理后,再生水清澈透亮,有一部分进入水厂的一处景观池。池内,成群结队的红色小金鱼悠闲地摆动着尾巴,在清水中畅游——污水还清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让大家惊叹不已。

“太不可思议了!”市民张先生边用手机录制视频,边感慨。“能养鱼了,说明水质好!”上地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魏一桐热爱养鱼,家中养了两缸鱼。平时对水质“小有研究”的他,觉得治污科技很神奇。

由“浊”变“清”的再生水,去了哪里?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张荣兵介绍,每一滴重获新生的清水,有的重归河道、灌溉绿地,改善城市的美好环境,有的用于工业冷却,助力产业发展。

 

水厂里,北京排水集团首个排水管网综合实训基地揭牌亮相,迎来市民参观。实训基地既是排水管网职工技能实用性专业化培训平台,也是市民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排水管网的科普窗口。

管道检测区,一架搭载着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灵巧地飞入一段模拟的地下管道内部。实时传回的画面清晰地显示在监控屏幕上,管道内部的裂缝、堵塞、错位等“病害”一览无遗。“这就像‘胃镜’技术一样。”技术人员告诉大家,无人机巡检能替代人工进入危险狭窄的排水管道,精准高效地为管道做“体检”。

清河再生水厂这座历经升级改造的老厂,见证着北京水资源治理理念的变迁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早在2019年就入选生态环境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名录,去年还成为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常态化对公众开放。

自2017年以来,北京排水集团旗下包括亚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在内的一批水厂,已陆续向公众敞开大门,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深度体验城市污水治理的奥秘。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