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特别策划推出“讲好百姓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系列短视频。让我们在英烈事迹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历史回响中凝聚奋进力量。本期视频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丛榕为您讲述《黄河之声:从抗战怒吼到复兴强音》。

讲述人:

丛榕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

刚刚大家听到的就是我们都无比熟悉的《黄河大合唱》,这部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作品是怎么诞生的?咱们一起回到抗战时期的延安看看。

1938年,25岁的诗人光未然渡过黄河来到了延安,黄河波涛汹涌,船工号子高亢,游击队员们英勇战斗,这些画面深深震撼了光未然,他为黄河母亲写了四百多行的长诗《黄河吟》。“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在延河边的窑洞前,光未然给大家朗诵长诗《黄河吟》,当最后一句结束,归国音乐家冼星海站起来兴奋地说:“我要把它谱成曲”。两位老战友一拍即合,《黄河吟》就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当时创作条件十分艰苦,冼星海生着病窝在一口小窑洞里,裹着旧棉袄趴在小炕桌上一边咳嗽一边奋笔疾书,经过六天六夜,八个乐章,包含交响、合唱和朗诵的大作品就在这小窑洞里诞生了。曲子有了,排练也不容易。装煤油的铁皮桶当低音提琴用,把铁勺放进搪瓷缸摇晃起来模仿浪涛的声音,冼星海嗓子都哑了还一遍遍带着大家练习。

1939年春天,在延安陕北公学演出开始了,演员们的衣裳都打着补丁,台上的“乐器”也很特别,铁皮桶、锅、碗、瓢、盆,还有人举着装满筷子和勺子的搪瓷缸,冼星海站在指挥台上亲自指挥。当“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吼声响起,全场掌声雷动,毛主席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好!”周恩来也写下评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歌声飞出了延安,在重庆的防空洞里,在太行山的战壕中,人们流着泪唱它,歌声甚至传到了国外。它不再只是一部音乐作品而是刺向侵略者的利剑,是四万万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战歌。站在当年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的窑洞前,摸着冼星海创作时用过的小炕桌,感受到那时的歌声离得那么近。

八十多年过去了,《黄河大合唱》所代表的抗战精神依然带给我们力量,尤其是对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它指引我们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而发声,把艺术送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