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将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于10月24日、25日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连续登台演出,为蓉城观众奉上一场融合丹青妙笔与戏曲韵味的艺术盛宴。
常演常新 让每次舞台演出都焕发生机活力
该剧自首演以来,多次登上各类艺术舞台,广受戏迷观众与业内专家好评。
为了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精彩亮相,北京京剧院启动了该剧的加工提高工作,剧组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全情投入,从舞美到乐队,从“唱念做打”到服化道效,每一处细节均反复雕琢优化,力求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呈现更为完美的演出。
据介绍,新编京剧《齐白石》此次加工提高,在秉持人民性的基础上,为增强艺术性与观赏性,提升剧目的审美价值,在唱腔设计、故事情节等方面均进行了细微调整,以实现“小调整大变样”的效果。无论是在“齐白石”出场时采用【闷帘导板】的方式,使其先声夺人;还是在“齐梅之交”这场戏中优化唱腔;抑或是对表现市井烟火时的叫卖声进行错落有致的安排,这些细微之处都将使该剧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细腻、丰满、真实,更能凸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更契合人物性格,让故事更具生动性与合理性。这些调整不仅保留了剧目原有艺术的精髓,又通过完善与优化,让观众感受到了新鲜与活力。通过这些努力,新编京剧《齐白石》在加工提高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精彩的观赏体验。
守正创新 将中华美学与当代审美完美结合
守正是文艺的根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国画、戏曲无一例外。新编京剧《齐白石》的守正创新,核心要素就是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传承弘扬中华戏曲美学,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美的创造,向观众传递美的感受,获取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新编京剧《齐白石》采用“京剧+国画”的融合表达方式,描绘了齐白石“画吾自画”的创新精神,彰显了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取向。该剧并非平铺直叙齐白石的生平,而是聚焦其“衰年变法”,刻画了他在年逾花甲、声名大噪之时,历经十年“别旧我,立新我”,最终开创“红花墨叶”艺术新局面的历程,诠释了这位“人民艺术家”坚守本心、革故鼎新的创作勇气。剧情张弛有度,情感真挚动人,笔韵轻盈风趣。
新编京剧《齐白石》坚守京剧本体,以丰富的行当和流派、强大的演出阵容演绎剧中众多虚实角色,强化了人物辨识度和情感表达。
该剧汇聚了强大的主创团队,主演阵容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有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七位一级演员参与演出。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饰演齐白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梅派名家窦晓璇饰演宝珠。
剧中,张建峰饰演的齐白石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奚派唱腔,继承并发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传统,成功塑造了一个痴迷艺术、待友以诚、不畏权贵的艺术家齐白石形象;李宏图以韵味十足的叶派小生唱腔和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位谦恭有礼、温文尔雅且书卷气十足的青年梅兰芳;窦晓璇饰演的宝珠,通过细腻的表演、中正平和的梅派唱腔,展现了宝珠与齐白石之间温暖动人的真情。
剧中还特别设计了“神思”与“尘想”两个角色,分别象征世俗追求与艺术理想,以具象化手法展现齐白石的内心世界。两个“虚拟角色”对打厮杀,将京剧传统武戏的开打与光影技术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京剧人物的内心刻画。
该剧由剧作家步川担任编剧,“五获”文华大奖的傅勇凡担任导演,屡获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的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担任唱腔设计与作曲。
新编京剧《齐白石》导演技法焕新,既保持了京剧的传统精神和艺术框架,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该剧创作始终深扎生活,观照历史,在演出打磨中全方位把握历史细节,扎实推进艺术品质提升。为了用两小时舞台呈现齐白石90多年的人生,剧本历经三年打磨,四次推倒重来,最终通过外化内心冲突的方式,将齐白石的艺术挣扎与精神成长真实而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秉持着“生活是文艺之母”的创作理念,主创多次前往北京画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深度采风,研习齐白石画作的艺术风格,体验齐白石的艺术生平。该剧的唱腔设计和作曲秉持“守正创新”理念,在音乐中融入北京民歌、京韵大鼓、湖南山歌,独具民族特色,突出地域特色与轻快氛围。鉴于齐白石被人称作老顽童,因此在音乐风格上亦庄亦谐,做到新中有旧、旧中出新。
在舞美设计上,以水墨宣纸为基调,巧妙运用21道类宣纸幕,结合多媒体与灯光营造诗意意境,呈现出虚实交织、动静相宜、明暗相映的浪漫舞台效果,使舞台展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与缭绕市井乡情的现实感相融合的诗化京剧特色。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