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采暖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需求。而在这一特殊时期,不法分子也趁机动起了“歪心思”,以“申领采暖补贴”为幌子,伪造“中国冬季能源补贴管理办公室”名义发送钓鱼邮件,企图骗取民众个人信息与财产。此类诈骗手段隐蔽性强、迷惑性高,已对不少民众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需引起高度警惕。

网友投诉截图

一、认清诈骗本质:钓鱼邮件的“伪装术”与“破坏力”

经核实,并不存在“中国冬季能源补贴管理办公室”这一机构,凡是以该名义发送的采暖补贴申领邮件,均为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钓鱼陷阱。

通过网友投诉案例发现,诈骗分子通常会利用民众对“采暖补贴”的期待心理,将邮件伪装得极具“官方感”—邮件标题多带有“重要通知”、“采暖补贴申领倒计时”、“专属补贴待领取”等字眼,提及“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符合每名员工发放采暖补贴”,并强调“限时申领”、“名额有效”、“逾期失效”,制造紧迫感,促使收件人在慌乱中放松警惕,一步步落入诈骗圈套。

二、拆解邮件特征:2个“假信号”帮你快速识别

要避免被钓鱼邮件欺骗,关键在于学会识别其隐藏的“漏洞”。以下2个典型特征,可作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发件地址“似是而非”

正规官方机构的邮件发件地址通常带有明确的官方域名(如.gov.cn、.org.cn等),且格式规范、信息完整。而诈骗邮件的发件地址往往存在明显漏洞,例如:使用普通邮箱后缀(如163.com、qq.com、gmail.com等),而非官方专属域名;部分邮件甚至会篡改发件地址显示名称,使其看起来像“官方账号”,但点击查看完整地址时,会发现实际为虚假邮箱。

(二)诱导操作“暗藏风险”

钓鱼邮件的核心目的是诱导收件人进行危险操作,常见的诱导方式包括:在邮件正文中插入“立即申领”、“点击查看详情”、“下载申请表”等链接或附件,这些链接通常指向伪造的“官方网站”(页面设计与正规网站相似,但域名非官方),或附件中包含木马病毒、恶意程序;要求收件人在虚假网站或表单中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等,最终实现盗取个人信息,转走账户资金的非法目的。

三、掌握应对方法:4步守护个人财产安全

若收到疑似仿冒“中国冬季能源补贴管理办公室”的采暖补贴邮件,务必保持冷静,按照以下4步妥善处理,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一)坚决不点击、不下载

无论邮件内容看起来多么“真实”,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点击邮件中的任何链接、不下载任何附件。即使误点击链接,发现页面并非官方网站(如非.gov.cn等官方域名后缀、页面存在错别字或排版混乱),也应立即关闭页面,不填写任何信息,并及时清理浏览器缓存,避免残留恶意程序。

(二)主动核实官方信息

官方采暖补贴政策的发布与实施,均会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通知,不会仅通过邮件单独告知。若想了解当地采暖补贴的真实情况,可通过以下官方途径核实:

1、拨打当地政府服务热线(如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咨询当地采暖补贴的具体政策、申领方式、负责机构等信息;

2、登录当地政府官网、住建局官网、人社局官网等官方平台,查询是否有相关补贴通知,确认政策内容与申领流程;

3、前往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政务服务大厅等线下机构,向工作人员咨询补贴申领事宜,获取权威指导。

(三)保护个人信息与账户安全

若不慎点击了钓鱼链接、下载了可疑附件,或填写了部分个人信息,需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第一时间修改所有涉及的账户密码(如邮箱密码、银行卡密码、网上银行登录密码等),并开启账户安全保护功能(如短信验证、人脸识别登录等);

2、检查银行卡交易记录,若发现异常转账、扣款,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向银行说明情况,申请协助调查;

3、若手机、电脑出现卡顿、弹窗异常等情况,可能是感染了恶意程序,需及时使用杀毒软件进行全面扫描,清除病毒。

(四)及时举报涉诈邮件

为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发现钓鱼邮件后,可向12321受理中心进行投诉(以eml格式转发到abuse@12321.cn)。

四、温馨提示:提高警惕,远离各类“补贴诈骗”

除了仿冒“冬季能源补贴”的钓鱼邮件,诈骗分子还可能以“燃气补贴”、“电费补贴”、“低保补贴”、“生育补贴”等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实施诈骗。无论诈骗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套路均为“以福利诱惑,诱导提供敏感信息或转账”。在此提醒广大民众:

1、官方机构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如普通邮箱、陌生手机号、不明微信账号)要求民众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2、凡是要求“先交钱再领补贴”的,均为诈骗,切勿轻信;

3、若对各类“补贴通知”存疑,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信息,更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可疑附件。

守护个人财产安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识破诈骗分子的“伪装术”。如发现疑似诈骗行为,及时举报、积极防范,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与生活环境。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12321受理中心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