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进陌生人了!”

当家人发来这句带着恐慌的消息

再附上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正走入家中卧室的照片

你会不会瞬间心跳加速?

可最近

有不少人玩起了这种惊悚的“整蛊游戏”!

01

女子整蛊丈夫

警察出警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不好了

我家里进了陌生流浪汉!”

10月17日晚

安徽铜陵公安局指挥中心

接到市民张先生的紧急报警

称自己妻子李女士

带两个小孩在家

家中闯入不明身份人员

而自己正在外地

无法第一时间赶回

接警后

铜陵市公安局义安分局

五松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往现场

当民警敲开门后

李女士却一脸歉意

原来

李女士当晚用AI工具

生成了“流浪汉卧坐餐厅”图片

发给在外喝酒的张先生

想测试其反应

没想张先生信以为真

当即报警

▲李女士发送给丈夫的“流浪汉”闯入家中的照片(系AI生成)

▲李女士通过某AI软件生成“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的记录

民警现场核实情况后

确认是一场虚惊

对李女士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

并提醒:

“AI技术生成的内容虽逼真

但以此制造恐慌并引发警方出警

已属于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

李女士深刻认识到错误

并在朋友圈写下了保证书

事件公开后,不少人说妻子“不懂事”,怪丈夫“太冲动”。可仔细想想,妻子或许不是故意要浪费公共资源,只是没有想到AI造的假能这么逼真;丈夫也并非太冲动,只是看到家人可能有危险,第一反应都是保护家人的安全。

这起事件中,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这对夫妻的“玩笑”和“失误”,而是当下的AI已经“真假难辨”。其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在滥用这一新技术,破坏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赖。而这类玩笑中,AI的工具属性从“服务人”变成了“戏弄人”。此举一旦引发模仿效应,无疑将带来更多的AI滥用问题。

02

“AI整蛊”成流行游戏?

据了解,近期多地出现类似AI整蛊的闹剧,有的引发整栋楼逐层排查,有的导致亲属紧急奔袭。对此,民警表示,这些高度逼真的图像往往能瞬间击溃家人的心理防线,而这个看似无害的玩笑,本质是利用AI技术造谣传谣,更是对公序良俗的严重挑衅。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此类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律师周兆成认为,从法律层面看,并不是仅本人打电话才算报假警,明知家人可能会误判报警,还故意制作AI图片、视频,属于“间接故意”,可能算共犯。此前,某地曾有人利用AI制作假寻人启事,说女儿被拐,家人信了报警,最后被行政拘留。

周兆成表示,因这一行为报警,占用的不仅是警力,还可能是别人的救命机会。如果被警方认定是报假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面临5天至10天拘留的处罚,同时需缴纳500元罚款。如果视频被转发从而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编造虚假信息罪”,最高能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用流浪汉整蛊家人的做法,不少网友表示不解,狼来了的故事有人到现在还没学会。还有网友提醒:以玩梗的名义做“情感测试”,是一种关系的消耗。

03

别让AI毁了信任

“信任”看似抽象,但实则是社会运转的“隐形骨架”。爸妈说“天冷加衣”,我们不会怀疑;伴侣说“家里没事”,我们能安心工作。这份信任,是维系家庭情感联结的纽带。气象预警、官方通报、公共服务信息……这些消息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响应、快速执行,也源自于公众对权威发布的信任。

但近些年,由于极低的成本,AI在一些领域、场景中被滥用,这种信任正面临被侵蚀的隐患:“日喀则地震被压男孩”的假图曾经刷屏互联网,“上海30万居民撤离”的谣言不断扩散引发恐慌......

“这是不是 AI 做的假?”一旦成为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第一反应,家庭关系、社会协作等,都将被“真假”的质疑所羁绊,在一次次验证中,社会运行的成本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减少了。

更棘手的是,一些平台的流量机制放大了这种造假危害。在部分平台,往往点击量越高、争议性越强的内容,越容易传播,收益也越高。

尤其在AI生成内容“示伪标识”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人们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或紧急信息时,往往会被情绪主导,极少有人能先冷静验证“内容是否带有AI水印”,这让虚假信息有了更多传播空间。

应对AI带来的信任危机,不能只依赖于监督执法的“事后追责”,要把功课做在前面。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已明确的“示伪水印”要求,这一规定需尽快落地执行,让用户能一眼识别内容是否为AI生成;同时,平台要履行好“守门人”的责任,从源头压缩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尽管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对“编造虚假信息”作出规定,但在实操层面仍然面临取证难、定性难的问题。AI使用标准应当进一步明晰——比如要求AI 工具提供者严格执行“实名登记”与“用途审核”,若明知用户用于造假仍提供服务,需承担连带责任;要求平台对传播量达到一定数量级的AI谣言“快速追责”,让制度真正“长出牙齿”“落到实处”。

公众在面对“热点事件”的时候,有必要多观察细节、谨慎核实求证,在不确定真实性时不盲目扩散,避免成为谣言“帮凶”。这也是AI时代的“媒介素养”。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