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拆了,曾经神秘的水利工程设施空间“亮了出来”,市民能更近距离接触到水域环境,拍照观景不用绕路;环境美了,肩负拦洪削峰重任的蓄滞洪区空间“靓了起来”,汛期是蓄洪大水壶,平时是市民健身遛弯的湿地公园……近期,不少北京市民发现,以前家门口处于封闭状态的水利工程区域,现在可以悠然畅行。
市水务部门在保障工程设施安全、防洪安全、水源安全的基础上,正逐步推进水利工程滨水空间开放,除核心水利工程外,其他水利工程滨水空间“应开尽开”,为民服务,让更多优质的滨水空间可亲、可近、可触达。
水利工程拆围栏亮美景
京城,一处处新开放的水利工程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逛景、亲水乐水的好去处。
 
车水马龙的北二环旁,北护城河闹中取静、景色宜人。北护城河新街口与德胜门之间,松林节制闸与一船闸正坐落在此。午后,德胜门桥以西,不少市民沿着河边散步观景。低首,潺潺流水倒映着栈桥与古树;远望,河水与远处的城墙古楼、高架桥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韵味。大家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定格一幅幅“秋日胜景”。
“松林节制闸和旁边的船闸都地处我们的管理范围内,原来是封闭不开放的。”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白伟华指着水花翻涌的闸门处介绍,松林节制闸起到调节北护城河水位的作用,同时为亮马河等下游水域补水,建设船闸则是为了保留通航条件。今年4月,市水务部门对松林闸附近滨水空间进行了改造,近300米的围栏及近30平方米的发电车房被拆除,一处2700平方米的区域“亮了出来”,原来工作人员的巡河路也开放与市民共享。
 
位于城市副中心温榆河北关闸以北约7公里处,昔日的砂石荒地蝶变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区域,这便是宋庄蓄滞洪区。宋庄蓄滞洪区也是“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庄蓄滞洪区二期近日开门迎客。登上西入口主山“四季之廊”向下俯瞰,视野豁然开朗,树木一棵挨着一棵,黄红交织色彩绚丽。大片的水域湿地,现已观测到绿头鸭、黑水鸡、斑嘴鸭等在内的50多种依水而栖的水鸟,不少拍鸟爱好者也闻讯前来打卡。
 
 
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北运河畔的大光楼,是承担北运河北关拦河闸汛期防洪调度及水资源调度功能的办公区域。登上拦河闸上的交通桥,北运河、温榆河、通惠河等五条河在此交汇,游客看得见脚下河水奔流不息的壮丽景观。
市北运河管理处工程管理科杨海龙介绍,今年“十一”前,北关分洪闸近千平方米的桥区、北关拦河闸上游左岸横堤也向市民开放。目前,市北运河管理处已向市民开放榆林庄闸北裹头、军屯拦河闸等5处水利工程区域。
 
水利工程开放并非“一开了之”
“以前,河边闸门这片区域不能走动,拍照只能把手机伸进围栏里,现在围栏拆除了,护栏高度也在安全范围内降低了,可以畅快看水景!”刚退休的崔先生家住志强南园小区,平时遛弯儿时喜欢沿着转河、北护城河往鼓楼方向走。不久前,他惊喜地发现,松林节制闸边的步行空间更宽敞了。“原来这片步行道只能容得下一个人经过,人多只能走下面的行车道,现在走河边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带孩子走也放心了。”
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副所长闫莉君解释,水利工程开放并非“一开了之”。像北二环松林节制闸滨水空间改造过程中,新建了千余平方米的滨水步道。“为了让市民能充分休憩赏景,我们新装路边座椅,沿墙新栽植了海棠、油松、黄杨等植物,让水利工程滨水空间越来越靓。”闫莉君说。
 
水利工程不是割裂自然的屏障,而是融入生态的纽带。温榆河公园中的辛堡闸是一处洪水控制性工程,在辛堡闸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市水务部门结合水闸消力池,布置了过鱼设施,避免闸坝对于自然水路的阻断,有效保护了鱼类洄游通道畅通,为清河、温榆河鱼类繁殖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运潮减河北关分洪闸上方桥区,市北运河管理处成立公共服务班组,为不熟路的市民游客指引方向。桥区上方,每隔几米就放置救生圈,还张贴了“请勿攀爬”的标志,地面也有醒目的引导标志和警示标语,提示广播循环播放,给游客安全加上了多层“安全锁”。
从“治水管水”到“亲水乐水”
“以前想从月亮河小镇去大光楼景区,我们得绕道东南侧千荷泻露桥,现在北关管理所的大门敞开了,路贯通了,我们可以直接经过拦河闸附近的桥区去大光楼,步行比原来能省近20分钟。”月亮河小镇一位张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水利工程滨水空间的开放,也为市民提供了了解水务的机会。北关拦河闸附近,有市民对着科普展板学习水务知识,近距离观察水闸运行、了解防洪原理,也有游客盯着不远处的绿色能源保洁船,不时和旁边的工作人员交流。
水利设施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通过拆除水利设施周边的物理阻隔,打通人与水的空间屏障,市民得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自然水域,开展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活动。”白伟华表示,“接下来,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将实施杏石口闸、土城沟出口闸、东便门橡胶坝等17处水利工程场区向市民开放,并对开放区域进行科学规划。”
既要“治水管水”,也要让市民能“亲水乐水”,水务部门在细微处下功夫。市水务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处副处长张松介绍:“市水务部门正持续探索水利工程滨水空间科学综合利用,在增强空间贯通性的同时,让功能性水利工程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水生态之美的公共空间,做到‘人从闸上过,景在心中留’,助力‘望山见水、共享河湖’愿景实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