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淀区期中考试正式开考,学子们奋笔疾书,全力冲刺。而在精华学校的教室里,一群“特殊的考生”同样在伏案疾书。

他们面前摆放着同样的试卷,遵守着同样的考试纪律,承受着同样的时间压力——他们是精华学校的教师,正践行着这所学校延续多年的独特传统:师生同考。

师生同考,角色转换赋能精准教学

当教师从讲台走向考场,角色的转换带来了最直观的教学反思:选择题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填空题的陷阱是否容易被忽略?解答题的步骤得分点是否清晰?这些平日里在教研会上反复研讨的问题,在亲身答题的过程中有了更真切的答案。

精华学校的语文老师王瑛,自2019年起便坚持与学生同步参加期中、期末乃至一模二模的考试。她坦言:“只有亲身走进考场,才能体会学生在时间压力下的思考节奏,真正把握试题的难度与考查意图,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予学生更精准的引导。”她提到,这次期中语文试卷整体难度适中,在答题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对基础知识与逻辑条理的重点考查,这为她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精华任教近20年的连世晓老师,也长期践行“师生同考”。他认为,这样的体验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我能切身感知学生答题时的实际困难,找到他们容易失分的地方,使考后的讲评更对症、更高效;另一方面,我也能更有底气地指导学生如何分配时间、运用技巧、调整心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亲自走入考场,不仅能够直观体会学生对试卷的适应程度,洞察命题的角度与规律,深入理解考情动向;更能共情学生的临场心理,从而在答题策略、应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具体而微的指导。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以考促教、以练促研”的扎实历练中,精华的老师们得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精准教学,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高效学习。

命题洞察:稳中求变的素养考查导向

在长期的“师生同考”实践中,教师们不仅亲身体验应试情境,更从中敏锐把握到不同学科的命题趋势与考查重点的演变。

精华学校“明星”教师、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指出,近三至五年来,北京语文试卷的整体结构已趋于稳定,但在大框架之下,每年仍不乏创新之处。一方面,北京卷会借鉴全国卷、地方卷好的地方进行适当创新,另一方面,各区模拟题也对高考真题形成持续的“滋养与反哺”。例如,期中命题往往仿效上一年高考真题的范式,这一点在微写作、大作文等题型中表现明显。命题者会在稳定中寻求适度突破,体现出“稳中求活”的演进逻辑。

“当前高考语文越考越灵活,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跳出套路与模板,回归作答本质,聚焦阅读与写作中的思维逻辑。”丹宁老师建议。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组长张凡老师在精华从教已八年,完成了29次师生同考。她观察到,语文试卷的所谓“变化”,往往是对既有调整的延续与深化,命题风格整体保持连贯,重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素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她强调,语文考查始终围绕文本解读、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展开,并通过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理解传统、讲好中国故事——形式虽有演进,但对核心素养的坚守始终如一。

语文学科的演变趋势并非孤例,在物理学科中,这种稳中求变、注重素养的命题导向同样清晰可见。

物理老师宋旭东指出,在课程改革推进下,物理试卷的命题结构已趋于相对稳定,考查核心始终围绕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展开。但是,也存在着细微之处的调整:近两年,实验题中最后一道大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前两道基础实验题的难度则适度提升,体现出对基础能力与过程理解的进一步强化。

同时,实验题的考查方式也发生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课本原有实验的复现,而是通过设置创新性实验情境,重点检验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迁移能力。

连世晓与宋旭东两位老师均强调,近年物理试题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与“信息快速抓取能力”已成为破题关键。“这次期中考试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这一趋势,跨学科复合能力正变得愈发重要。”

试题解析:语文作答的技巧与思路

对于同学们最为关注的语文试题,王丹宁老师在完成“师生同考”后,第一时间分享了他的作答体会。他认为,本次期中语文卷整体设计科学、难度控制得当,在扎实考查基础知识与思维品质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整体答题节奏与时间分配能力的检验。

从具体题型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与名著阅读等部分难度设置合理,仅个别选项具有一定区分度。全卷的突出亮点在于散文阅读,其选材与命题高度契合高考散文的典型特征:主旨多元、层次丰富。文本中依次呈现“爱我中华”“人间真情”“时代变迁”“返璞归真”“思乡恋土”“文史哲思”等多重意涵,全面考查学生对散文主旨的识别、归纳与逻辑排序能力。

关于大作文部分,王丹宁老师分享了具有启发性的审题与构思路径:

大作文题目(1):

面对价值的多元、观点的冲突,有人提倡论辩,认为道理越辩越明,也有人回避论辩,认为事实胜于雄辩;有人更注重论辩的过程,有人更在意论辩的结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论辩’”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救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丹宁老师解析:

议论文第一道 “说‘论辩’”,属于典型的北京卷命题作文。

开篇需要对“论辩”进行概念解释,可通过情景阐释、拆字解析、历史视角追溯、生活学习关联等方式展开,亦可直接针对题目材料进行分析。

另外,材料隐含明确的哲理思辨要求,为第二段开篇的思辨论述提供了顺畅的切入点,建议优先采用内部思辨模式,其适配性优于新旧思辨与狭域思辨。

第三段需围绕论点,由“辩”及“论”展开论述,兼顾正面梳理与反面演绎,详略得当地分析“为何要论辩”与“如何进行论辩”两大核心问题,其中前者略写,后者详写,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

后续需运用逻辑思辨方法进一步深化论证,可从“论辩结果是否必然良好”“正确的论辩结果是否一定产生积极效果”“论辩是否会损害人际关系”“论辩获胜是否会导致人情与关系的失衡”等角度择一展开。

文章最后可用排比段,但建议优先选用高人名言而非人物事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言不仅能兼具论据支撑与论史佐证的功能,还可避免阅卷人对素材堆砌的质疑。

大作文题目(2):

生活中,人们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把手停住,如奋笔疾书时、整理旧物时、正要签字时等。手突然停住,或源于情感被触动,或因为内心产生了矛盾,或是对后果有了警觉………

请以“_______的手,突然停住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使句子完整;自拟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丹宁老师解析:

第二道题目为半命首句作文,可视为本年度大作文的创新尝试。因为近几年尤其是记叙文,基本都是在考查纯命题作文,像这种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只命首句,而且首句还是一个半命首句的题,非常创新。

横线处对“手”的限定可多元解读:既可以是象征人际沟通的“握手”,也可以是体现行为目的的“拿取之物”,进而引申为“收获”“掠夺”“夺回所属或渴望之物”等深层内涵。

“手突然停住”这一情节是全文的核心高潮,既是悬念设置的关键节点,也是题目考查的核心落点,需投入充分的构思与设计,清晰阐释“停住”的缘由。

其原因可从多维度切入:若归因于“危险”,则立意层次相对浅显;若结合“责任”这一立意角度,则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此外,“怜悯”“感动”“不舍”“犹豫”等情感与心理状态,均可作为解读“停住”的合理切入点。

需特别强调的是,“停住”的原因必须在动笔前完成整体设计,这与记叙文及小说写作模板中“高潮先谋”的核心原则相契合。写作过程中需避免想到一处写一处的意识流创作方式,否则极易导致文章结构松散,最终难以收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