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下屯棚改项目完成集中回迁,延庆历时十年,涉及10个行政村,惠及人口1.35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工作走向尾声。6个安置房项目的10846套安置房(约162万平方米)拔地而起,城市面貌从里到外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年前,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延庆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城区内集中成片危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且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旧村,先后开展了南菜园1—5巷、“南三村”、小营-石河营村等6个棚改项目,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的公共环境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老破小”原地变身“高大上”
“早就盼着能搬出小平房,住进新楼房,真正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南菜园1-5巷的居民张先生的这句话,表达了棚户区居民的共同心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危房、城中村就像美丽外衣上的“补丁”,建筑新旧混杂,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居住环境恶劣,让城市形象和气质大打折扣。曾经的南菜园1-5巷,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几家人共用一个“大院子”,巷子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最难受的是上厕所要走很远,公共厕所不仅要排队,卫生条件也堪忧。

南菜园1-5巷拆迁前
2023年10月,南菜园1-5巷(南区)和二期项目完成房屋交付工作,370户居民喜提新居,开启新生活。在外租房4年的张先生拿到了新房钥匙,新房是一梯两户格局,他和女儿住在同一层,东户是他和妻子,西户是他的女儿。“新房的质量、采光各方面都很好,楼外也漂亮,这小楼不知道比以前的老平房要好上多少倍!”张先生激动地说,在延庆区南菜园平房里住了几十年的他,终于盼来了“上楼”的这一天。
如今,棚改完成后,老旧街巷的原址上建起了精美的现代化小区。这里环境干净整洁,树木青翠,花草芬芳,取名“山水名院”。“没想到我们小区也能有这么大片花园,棋牌桌、座椅、廊架等一应俱全。”韩大爷和老伴幸福地说。

南菜园1-5巷安置房建成后
南菜园1-5巷只是延庆棚改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延庆区启动棚改工作以来,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原址回迁,既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也要守护村民的“故土情怀”。走出“私搭乱建”严重的外来人口杂居地,小营和石河营村1000余户村民在原址住进了“河景房”;告别了曾经的老旧房屋,“南三村”的村民站在新楼上北望夏都公园,西眺世园公园,目光所及皆是风景……
老话讲“安居乐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安居”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安居的重要载体,房子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生活的最实在、最质朴的愿望。过去几年来,延庆区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在加快棚户区改造,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棚改商业地块也陆续上市,先后建设商品房1186套。在棚改工作的推动下,我区房地产市场日渐活跃,在基本住房需求得到保障的同时,住房供需关系从保障型向改善型转变,群众的居住水平整体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扮靓城市的“面子” 夯实发展的“里子”
如今,高楼林立的小营与石河营两个村子,成为妫水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回迁以前,这两个规模较大的城中村是延庆区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地。村民居住条件较差,房屋建筑密度高,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市政配套设施也严重不全,房屋建成年限较长,供电等市政管线老化严重且负荷超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世园会和冬奥会两件大事的撬动下,两个村子在2024年完成回迁,家家住上了配套齐全的电梯洋房。

小营石河营棚改拆迁前

小营石河营棚改安置房建成后

延庆镇小营村居民住进新房
与此同时,坐落在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东侧的南辛堡、百眼泉、民主村(简称“南三村”)同样深受棚改之利。曾经这里是大片的老旧房屋,临街商铺杂乱,没有整体规划,村民的居住水平和城市面貌难以提升。自2017年“南三村”棚改工作启动后,这片占地面积69.69公顷的区域华丽变身,41栋棕灰色相间的楼房拔地而起,规划整齐的住宅楼外是一排整齐的商铺,从饭馆、鲜花店、宠物美容到口腔医院应有尽有,老村子变身新小区的同时,城市形象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三村”棚改拆迁前

“南三村”棚改安置房建成后
回望延庆的城市化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延庆城区仅由“三关四街”几个村子组成。最初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拓展速度十分缓慢。2000年后,随着解放街、胜利街、自由街等部分旧村改造,以及南菜园住宅区的建设,延庆城区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尽管这一时期城市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和北京其他区还有着明显差距。

“南三村”棚改安置房建成后


“南三村”居民住进新房
借着世园和冬奥的春风,延庆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自一个个棚改项目实施以来,一座座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个村落焕发生机。“好满意,楼下就是公园,这次分到的4套新房,都很满意。孙子和外孙将来也能在旁边的幼儿园和小学上学,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延庆镇石河营小区居民王阿姨说,对于延庆居民来说,回迁小区不仅让室内居住环境变得宽敞明亮,室外的配套设施和周边的公共环境更是考虑重点。

小营石河营回迁安置房建成后
近年来,延庆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集约利用、提升发展质量为标准,通过棚户区改造,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棚改实施过程中,全区整理改造用地面积约276公顷,有效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高国土开发利用质量。 此外,棚改范围还规划绿地约34公顷,市政配套用地约63公顷,进一步提升延庆居住环境的人气指数。
在扮靓城市“面子”的同时,延庆区借助棚改的契机,夯实发展的“里子”。针对就业、教育、医疗、生活性服务业等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区的学校、医院、养老等设施的配套程度,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

康庄一二三街棚改安置房建成后
目前,在各棚改回迁小区周边已规划建设7所幼儿园及学校,集中解决回迁居民子女就近上学难问题,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设立了4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半径、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合理配置城区医疗资源,满足市民就近医疗的必要需求;增添托老所及老年活动站等养老设施5处,完善区、街道(地区)、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养老方式和服务模式。
通过棚改工作强化国土空间综合利用,延庆将逐步建立完善休闲度假商务区(RBD),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居民增添就业岗位。把规划做实、把产业做强、把服务做优,实现更有创新活力、更加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为延庆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速度推进建设 高品质保障交付
自棚改工作提上日程以来,延庆区便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棚改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棚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棚改现场推进会,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实时调度。主管副区长定期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随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区住建委和属地乡镇等主要负责人把民生实事当作头等大事,亲力亲为,扑到一线,扎根棚改现场指挥部督促项目进展,形成了“全区一盘棋”“撸起袖子齐上阵”的棚改合力。
党建引领,是延庆棚改工作行稳致远的“红色根基”。在棚改推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组织始终是凝聚力量、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延庆棚改工作创新“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第一线”的工作模式,各棚改项目根据情况建立联合党支部或项目党支部,让党建力量贯穿征拆、建设、回迁全过程。
在延庆规模最大的棚改项目——小营石河营棚改项目中,联合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征拆阶段,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带着拆迁方案挨家挨户走访,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征拆政策,耐心倾听居民诉求。安置房建设启动后,临时党支部又牵头建立“居民议事会”,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回迁小区命名、便民设施选址等决策;定期举办“工地开放日”,组织居民代表佩戴安全帽走进施工现场,查看样板间,真正让居民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参与”,让棚改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小营石河营棚改拆迁前
“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是延庆棚改工作的核心目标,而“高品质回迁房”则是这一目标的最佳答卷。为守住质量底线,延庆区在全市首个推出安置房质量查验全覆盖工作机制。制定督导工作方案及流程,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向前一步,成立由区住建委牵头,属地政府、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等9个单位共同组成的保障房质量督导组,对每一户房屋的26个重点部位80项常见共性问题,分三轮次进行100%全覆盖查验,确保回迁安置房质量做到心中有数、底气十足。

小营石河营回迁安置房建成后
十年棚改路,一头连着百姓的“安居梦”,一头连着城市的“发展梦”。从南菜园1-5巷的“土路平房”到“山水名院”的现代小区,从小营-石河营村的“城中村”到妫水河畔的“河景房”,延庆用10846套安置房、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圆了1.35万居民的“新居梦”,也让城市面貌实现从“旧貌”到“新颜”的华丽蝶变。

如今,回迁小区里,老人在楼下公园散步,孩子在幼儿园嬉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购物;城市版图上,绿地增多了、道路变宽了,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这场历时十年的棚改工程,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更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夯实了发展根基。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将从大规模拆建向精细化治理转型,在推动剩余待入市地块上市的同时,持续关注已回迁小区的后续管理与服务提升,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区住建委主任郭雄强说。
图片:延庆区住建委
来源:北京延庆微信公众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