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家好啊,我是“宣宣”,“宣宣”超有料的学习笔记来了!“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体现制度优势与战略连续性。其编制坚持科学论证与民主参与,形成“调研—论证—协商—法定”闭环。“宣宣”认真学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的文章《“五年规划”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希望大家都能学有所得,进步飞速!

学习笔记第92期

划重点

“五年规划”作为中国独有的发展范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优势。

“五年规划”的编制发布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年规划”体现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年规划”既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又有动态调整和一定的适应性。

必会点

连续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做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抓手,是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国家治理模式。

“五年规划”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研究编制、依法颁布和实施保障有一套严谨规范的流程。

“五年规划”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指标设计与成果衡量深刻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逻辑。

“五年规划”通过“目标衔接、机制传承、法定保障”三重逻辑,为国家战略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提供坚实支撑。

金句摘录

在总结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切实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五年规划”从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速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始终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标尺,践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年规划”的动态调整并非偏离既定目标,而是坚守长期战略前提下的科学优化,本质是“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的统一。

关联知识点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以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炼。

改革开放前的五个“五年计划”中,“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主要围绕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建设展开;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三五”计划到“五五”计划的内容重点转向了“三线建设”的战备建设。通过前五个“五年计划”所安排的一系列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的落地,我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与之相适应,“六五”计划从“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始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同时,“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从部门体制向国家体制的升格,并愈发规范化、制度化。自2006年起,以“规划”代替“计划”,一字之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功能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国家实施了包括央地规划协同及有效衔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成果运用等改革举措,使得五年规划愈发呈现出擘画中国现代化整体发展战略的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五年规划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一方面,推动构建以国家五年规划为总纲的统一规划体系以及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机制;另一方面,推动国家发展规划法的立法进程。五年规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法治化,成为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主张和理论成果转化为发展实践和发展绩效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方式,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带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