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形成浓郁社会氛围,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团为讲好“十四五”期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和“好人好事好风气”两大主题三支宣讲分团,同步启动全市巡讲。一周时间,三大宣讲分团深入机关、企业、部队、学校、社区、乡村等阵地,共巡回宣讲26场,实现各区各系统全覆盖,直接受众2万余人,通过“百姓身边事儿”官方微博线上参与超过5000万人次,取得良好效果。

全域覆盖筑阵地

百姓宣讲展新篇

 

本次活动打破传统宣讲模式,采用三大分团协同推进、区域与系统交叉覆盖的创新机制。宣讲团的足迹既深入国家体育场“鸟巢”这样的双奥地标,也扎根乡村党群服务中心;既面向政法委、国资委、卫健系统等专业领域,也走进高校图书馆、部队礼堂、社区广场,真正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传播格局。

 

一分团的宣讲员们用“国防担当”“科技创新”“基层服务”的鲜活故事,叩响了市委政法委机关、新能源汽车企业车间、基层政府办公楼的心扉。二分团以“双奥遗产活化”“乡村产业振兴”为主线,在国家体育场、来广营乡人民政府等地,将首都发展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三分团在教师进修学校、儿童医院诊室、高校讲堂和社区家园,开展“医疗为民”“青年担当”“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定制化”宣讲,实现了理论传播的“精准滴灌”。

   

凡人善举映初心

奋斗故事聚合力

 

28名百姓宣讲员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鲜活形式,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一个个奋斗故事,让主流价值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首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铸牢安全发展根基

彰显担当底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一部署在宣讲中得到生动诠释。

 

首农集团干部吴丽虹讲述自己克服高空恐惧斩获14枚国际跳伞金牌、打破全国女子个人定点跳伞纪录并创下亚洲纪录的拼搏历程,转业后她将“永不言弃”的军人精神融入服务首都的超大重点民生工程,为民生安全保驾护航。

西城交通支队女子铁骑队队长郭宇航讲述女子铁骑队克服极限训练挑战、冒雨护送急症患者、保障重大活动,用“铁骑速度守护生命温度”的实践,守护社会安全。

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塔吊司机王超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见证中国基建的飞跃式发展,以“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筑牢工程安全防线。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亦庄控股集团摄影师潘清泉用镜头全程记录“十四五”期间南海子从“垃圾堆放地”到“生态天鹅湖”的蜕变。他救助受伤环志天鹅F67,牵头成立生态保护工作室,用行动诠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激活创新驱动引擎

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部署要求,在科技工作者与工匠的故事中具象化呈现。

 

尚亦城科技讲解员张娜以“天工Ultra”机器人的成长轨迹为切口,讲述其从突破研发瓶颈到斩获全球首个半程马拉松冠军的蜕变,见证首都智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眼神科技副总裁王姝琦分享团队深耕人工智能生物识别领域的初心,推动指纹、虹膜识别技术走进社区门禁、医院挂号等场景,让“科技温暖生活”的理念落地生根。

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共同铸就高质量发展基石。祥龙公司技术主管程旭东从汽修新手成长为“北京大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十四五”期间攻克多项维修难题并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近百名人才;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尊飞扎根平谷“提琴之乡”助力企业转型,推动当地音乐教育发展,用“最好的琴永远是下一把”的追求诠释创新真谛;天安门广场特级养护班组副大队长张涵在重大活动中扮靓天安门,用坚守展现中国形象,守护盛世繁花。

双奥遗产的创新活化同样彰显首都发展活力。国家体育场旅游分公司项目副总仇政为了让鸟巢更好服务群众,开启“遇见・鸟巢”直播间,通过网友反馈优化服务,让双奥场馆从“体育地标”变为“人民的鸟巢”,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要求,为“十五五”文体事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坚守民生为本初心

绘就基层治理温情画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内核,这一理念在宣讲员的民生叙事中得到充分彰显。

 

通州区杨庄街道社区工作者朱旭从国家一级自行车运动员因伤转型后,将“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融入“接诉即办”工作,化解群众纠纷百余件,成功帮助叛逆少年重返校园,用“社区新赛道、群众满意是金牌”的坚守展现基层治理温度。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蔺琪,九年来带领团队完成300余例婴幼儿角膜移植,推动国内首家儿童眼组织库建立,用医术为患儿点亮希望;北京市应急救援高级讲师王波“十四五”期间参与50余次救援,开展百余场安全宣讲,带动千名志愿者投身公益,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防线。

丰台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师刘娇克服视障困难取得中医硕士学历,用精湛推拿技术服务患者,其故事成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促进残健融合”的生动注脚;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王敬敬以“四叶草”为象征,展现检察机关对涉案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动保护机制,让法律既有“硬度”更有“温度”;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汪珮琳守好可能被诈骗分子掏空的“钱袋子”,在打击洗钱犯罪等专业领域不断深耕,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青年力量的注入让民生服务更具活力。北京农学院学生刘畅作为九三阅兵3000人合唱团成员,讲述与40所高校学子兼顾学业与高强度训练的经历,此后她用“青春服务祖国”的信念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社区志愿服务,用行动诠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为“十五五”青年工作提供鲜活范例。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铺展乡村振兴新图景

宣讲员们用实践故事勾勒文化兴盛生动图景。非遗剪纸传承人谢灵将剪纸带进校园、社区惠及万人,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宿家剪纸第五代传承人宿珈涤重拾非遗技艺,创新作品成为外事礼品,彰显文化软实力;北京市八达岭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物业公司钱占胜坚守岗位20余年,见证长城垃圾量锐减、游客环保意识提升。他用“守护家园”的初心,让长城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更持久活力;出身戏曲世家的郑轶深耕武旦十三载,从闪耀舞台的武旦名角到诲人不倦的戏曲教师,始终传承京剧技艺与精神,并通过创新发展让国粹之美传播的更远。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实干者们书写着“十四五”的丰收答卷与“十五五”的发展蓝图。平谷区早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镇带领村民利用80亩林地发展“林下养鹅+药材种植”循环经济,让“资源匮乏村”变身“黄金窝”;怀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臻用镜头记录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他们打造“村咖”品牌,带动农户增收;高学历返乡青年张爽盘活京西古道闲置资源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引入知名品牌构建区域IP,让千年古道焕发新生;“大国农匠”陈领,60多岁仍扎根顺义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带领新农人技术革新获多项专利,助力“十四五”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

 

弘扬美德新风

涵养精神文明沃土

“十四五”期间,首都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彰显道德力量的先进典型,他们的故事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社会文明的土壤。

 

昌平区回龙观街道退休干部李增森讲述了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栾留伟的感人事迹:栾留伟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三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他生前经营的火锅店成为群众缅怀英雄、传递敬意的“精神地标”。

新婚前夕,北京顺义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接诉即办管理员王蕊的爱人突患白血病,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退缩,陪伴爱人经历化疗、骨髓移植与漫长康复期。五年后,爱人重获健康,两人补办了一场温馨的婚礼。她的故事诠释爱与责任的真谛,展现了家庭美德的力量。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街道居民王隽洁以行动传递文明新风。作为一名在青藏高原奉献四十年的支边大学生,退休后他投身亦庄社区志愿服务,担任文化宣传志愿者与百姓宣讲员,积极传播核心价值观,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状态,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银发力量”。

 

精神共鸣转动能

接续奋斗启新程

 

这场巡讲的价值,不仅在于成果的展示,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行动的转化。

 

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儿外科博士谢川平说:“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强国复兴有我’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这些可感可知的榜样,具象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一员,作为身处临床与科研一线的青年博士,我深感责任重大。”

来广营乡党群工作办公室(宣传)科长陈静感慨:“宣讲员们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家常话’,让我对基层宣传工作‘为谁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深刻的思考。作为基层宣传战线的‘排头兵’,我将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基层宣传工作紧密结合,既当‘学习者’更当‘传播者’,既当‘记录者’更当‘实践者’,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强国复兴凝聚起基层群众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些从京华大地基层沃土中生长出来的精神力量,必将转化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激励京华儿女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十五五”新征程上续写强国复兴的崭新篇章。12月份,宣讲员的精彩故事将以短视频的形式通过学习强国、北京时间新媒体矩阵平台持续推出,并在公交移动电视、重点场所大屏、楼宇电视循环展播,还将通过“信仰行——生动实践面对面”系列活动、首都大学生宣讲大赛、理“响”轻骑兵等活动,为广大青年学子贡献兼具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人文温度的精神盛宴,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广大青年学子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