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1月19日电 广西“八桂米粉师傅”展示精湛刀工,甘肃“敦煌文创师”勾勒飞天纹样,河北“曲阳定瓷工匠”素坯上生花、留白间藏韵……11月18日至19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各地从事劳务品牌工作的“行家里手”各显身手,为我国劳务品牌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能力强,具有地域特色、行业和技能特点,日益发展成为促就业、助发展、惠民生的综合载体。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劳务品牌近2500个,带动就业数千万人。
“多年前,‘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让我习得技能走出大山。如今,专业培训下,9万余名护工扎根20多个城市,服务千家万户,年工资总收入超16亿元。”山西“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代表许艳平说。
弯、拧、捻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朵绒花出现在天津“武清绢花彩扎工匠”劳务品牌代表果兆静手中。“从染色到制作绒条,从烫平到掐丝,每一步工艺都有讲究。没有培训,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果兆静感慨。
以劳务品牌为载体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各地持续探索。例如,江西打造“赣字号”劳务品牌,制定172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建成31个实训基地、33处劳务品牌就业之家,提升从业者技能,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广西推动“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与广东“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融合建设,开展技能培训71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00多万人。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劳务品牌建设呈现从自发性向组织化、从粗放式向精细化、从简单劳务向产业融合转变的良好趋势。
南宁市副市长韦江介绍,南宁推动劳务品牌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同频共振,聚焦米粉、家政等特色产业,培育出一批带动效应强的劳务品牌。同时深化产才融合,构建“培训—就业—产业”循环格局,塑造“横州茉莉花茶师”品牌,综合产值超180亿元,推动产业与就业双向赋能。
在浙江,劳务品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与创业实践紧密联动,带动增收5000多亿元;在湖北,“恩施一红一绿制茶师”劳务品牌为12家茶企提供技术升级方案,帮助小微企业产值提升40%;在河北,“平乡童车人”劳务品牌助力产业营收,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加速发展,我国劳务品牌领域不断拓展。
“我们联合上海市徐汇区多家头部人工智能企业,打造‘徐汇人工智能训练师’劳务品牌,通过‘传统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驻场服务’的方式,为企业输送1600多人,形成本地培养、企业用工的劳务供应链闭环。”上海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人才招聘中心副总监马家禄说,新型劳务品牌的崛起,让劳动者有了更多创新窗口,他们正成为就业市场的强引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为劳务品牌带来新机遇。”四川射洪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赵东说,当地打造的“川中锂工”劳务品牌深耕锂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向川渝地区锂电企业输送6万人次以上,推动产业从体力劳动向技术引领转型。
深化劳务协作,厚植劳务品牌培育沃土。我国持续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区域劳务协作联盟等协作机制,从传统的劳动力输入输出,扩展到技能培训、岗位对接、产业合作、社会保障、劳务权益保护等全方位协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劳务协作孕育劳务品牌、劳务品牌升级劳务协作的良性循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加快推进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加快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强化标准规范、技能提升、技能评价,挖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市场需求,引导劳动者依托品牌创设企业、创新业态,培育一批劳务品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性、区域性联盟,带动劳务品牌集群式发展。
来源:新华网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