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引导办事,小程序智能填表,虚拟话务员随时在线答疑解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各地都在探索“AI+政务”服务。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这些服务究竟智慧几何,也引发不少关注。

赋能民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目的。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都是城市治理的常用工具。就AI来说,其工作是一个从信息输入、数据学习到模型构建,并最终生成结果的过程,最擅长的就是标准化处理问题。城市治理的一些事项,涉及数据检索、分类派单、文字核对等,要求效率与精准兼备,但又有明显的重复性、机械性,恰与AI的特性高度契合。特别是模型不断迭代之下,如今的AI工具交互性更强、使用场景多元,确实为便民服务打开了更多可能。

当然,实现政务服务升级,不光是多个数字“助手”的事。从媒体调查来看,“AI+政务”也并非都如预期般灵光。比如,识别不准,通过抓取关键词分析问题,一遇到口语化表达随时可能宕机;再如,储备不足,只要超出条文范畴就“找不到答案”,对个性化咨询答非所问……毕竟,纷繁复杂的民生诉求不是简单的数据输入,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很可能超出程序设定。交互半天“问了个寂寞”,老年群体还只能“望而却步”,久而久之,新潮设备难免沦为摆设,还会消耗群众信任。

“AI+政务”不能陷入数字形式主义,实现物尽其用更需嵌入人的智慧与温度。一方面,明确“AI+政务”的局限。相较于让其承包整块业务,可能融合到特定工作流程中更能发挥其效能,尤其是“最后一公里”还需做好人工衔接,作为必要补充。另一方面,注意优化改进。与所有工具创新一样,“AI员工”不能有了就好、建了就完,而应根据实际需求保持动态提升。扩容数据,优化模型,确保安全,等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多听反馈、多看实效,确保智能工具真正有用、好用。

速度与温度兼备,这是大家对政务工作的普遍期待。毕竟,再智能的工具也无法拥有为民服务的情怀。探索技术应用的最佳方案,力求精准有效、避免“上马了之”,才能更好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

图源:视觉中国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