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多,给馆里的30多种鸟喂食完毕后,默潇开始给花冠皱盔犀鸟“花花”做体检。她拿出一块透明的塑料板伸过去,“花花”心领神会地抬脚站上板子,板子上的刻度不仅可以测量跗趾的长度,默潇还能从下面观察脚底板的状态。测量完毕,“花花”抬脚的时候,她顺手上去摸摸,更精准地感知“花花”脚爪健康、指甲生长等细节。
“花花”是鸟苑的“体检模范生”,称重、量喙长、测心跳、打疫苗,每一项都能熟练配合。这份乖巧并非天生,而是默潇多年耐心训练的成果。
她把复杂动作拆分成小单元,循序渐进引导。训练“花花”上秤时,先让它熟悉特殊的垫子,踩到就给奖励;等它适应后,再把垫子放到秤上,通过反复强化形成条件反射。更神奇的是,默潇还发现了“花花”的“情绪密码”:着急吃饭时心跳38次,阴天无聊时25次,学习新动作时心跳加快且学得又快又好。于是,默潇靠心率来给“花花”安排训练——当它的心率达到30多时,证明它状态好,那就多加些新内容;心率只有20多时,则说明状态不佳,那就让“花花”休息一下。
在北京动物园工作了20多年,默潇熟稔每只鸟儿的独特习性,知晓它们的饮食偏好与性情脾性。在她眼里,“每只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饲养从不是简单的‘养活’,而是用尊重与专业守护它们的天性。”
这里还住着三只特殊的鹦鹉——“飞不了”“跑不动”和“咬不了”。一只深红玫瑰鹦鹉因为膀子有旧伤,成了“飞不了”;“跑不动”是一只彩冠凤头鹦鹉,它的腿有问题,行动格外迟缓;“咬不了”则是一只灰胸鹦哥,因为贪玩把自己的上喙弄折了,只能用下喙像铲子一样铲取食物,因而得名“铲子”。
深红玫瑰鹦鹉对人类格外敏感,刚到兽舍时,一见到人就会立刻躲到角落;彩冠凤头鹦鹉因为行动迟缓容易被同类欺负;“铲子”则是出了名的“社交悍匪”……默潇试着把这三只鸟放在一起。让人意外的是,三只鸟竟真组成了一个和平共处的小团体,成了北京动物园的网红“铁三角”。
默潇从中摸索出门道:“这三只鹦鹉之所以能和平共处,正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各自的身体缺憾,在体型和能力上形成了奇妙的平衡。如果将它们与健康鹦鹉放在一起,很可能会因为争抢食物、领地发生冲突。”
为了让“铲子”能顺利吃上饭,默潇想尽了办法。她先把鹦鹉专用的滋养丸磨成粉,兑水调和后喂给它;后来又尝试给它喂软乎的香蕉、葡萄,还特意把玉米粒的外皮削掉,方便它用下喙挖取里面的胚芽。虽然进食时会洒得到处都是,但“铲子”在饲养员的帮助下,总能凭借顽强的毅力吃饱吃好。
“这只鸟怎么只有半张嘴?半张嘴怎么吃东西呢?”很多游人看到“铲子”不免会心生疑问,默潇特意在玻璃上贴了提示,解释了“铲子”的特殊情况,还把投喂点设在贴近玻璃窗的位置,就是为了让大家能直观地看到三只鹦鹉如何进食、互动。
饲养动物时,默潇从不止步于“喂饱”。有阵子她发现,冬天的地犀鸟走路一瘸一拐,活像小品《卖拐》里的赵本山,于是赶紧查资料溯源——原来圈养状态下活动量不足,再加上传统饲料脂肪和蛋白质偏高,地犀鸟可能患上了痛风。她立刻建议饲料组调整食谱:减少牛肉占比、增加低脂鸡肉,找来犬用泌尿系统处方粮,还特意准备泥鳅,让地犀鸟在捕食过程中自然多喝水、促代谢。这番调整立竿见影,之后冬天里地犀鸟跛脚的情况再也没出现过。
犀鸟馆大多数鸟类都是单种单只,唯一一对夫妻是巨嘴鸟。为了让圈养巨嘴鸟顺利繁殖,默潇模仿它们的野外习性搭建巢穴。“就像人类一样,巨嘴鸟是需要两只鸟一起建房子来巩固感情。在自然界,它们是用啄木鸟的弃巢进行二次装修,所以我们就要给它们创造一个条件。”第一年,默潇用软木塞封住巢口,让巨嘴鸟来雕琢这个软木塞,结果雄鸟却把鸟蛋叼走吃了,“这说明它们对这个巢还不满意”;第二年,她用棕芯填充,依然没能成功;直到今年,她用碎木屑和干树叶混合做巢材,终于打动了这对巨嘴鸟。它们共同筑巢,在春季和秋季各繁育了一窝幼鸟,雄鸟还主动承担孵化责任。现在,这对巨嘴鸟夫妻带着3只小鸟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给游客科普鸟类知识,默潇总是从场馆里的实际场景开始,“鹦鹉的栖架为什么多是竖着的,因为它们是攀禽;犀鸟的栖架要更粗,地犀鸟的栖架特意放得低,这都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正说着,一只地犀鸟突然叼着小鼠走到玻璃前,对着游客甩来甩去。默潇笑着解释:“很多群居动物里,‘小弟’要把食物献给‘老大’,但地犀鸟是‘老大罩着小弟’。‘大哥’得了食物,会在‘小弟’面前疯狂炫耀,那嘚瑟劲儿活脱脱一个‘街溜子’!在咱们这儿它没‘小弟’了,就把你们当成炫耀对象了。来,咱们给‘大哥’鼓鼓掌!” 幽默的话语逗得游客们哈哈大笑。里面的地犀鸟,则嘚瑟得更加起劲了。
二十余载与鸟为伴,默潇把饲养做成了读懂生命的学问。这份坚守,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暖意,流淌在动物园的每个角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