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介绍:蔡学萌,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有十余年针灸临床治疗经验。擅长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疗法,运用针药治疗中风偏瘫、周围性面瘫、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失眠、眩晕、干眼症等,并在运用针药治疗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引起的麻木、疼痛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相比其他三季,在冬季气温骤降、温度波动大、供暖后室内外温差大等环境下,更易出现耳鸣耳聋、特别是突发性耳聋的反复发作,且病程更长,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也更久。由于气温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收缩和舒张,对于血管弹性差、有动脉硬化问题的中老年人,在此时节不仅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因为耳周血管的狭窄,引发耳鸣耳聋等一系列耳部问题。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的蔡学萌医生表示,中医认为耳鸣耳聋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肝火上炎、肾精亏虚等多种不同类型。在冬季,以气滞血瘀型和气血亏虚型较为多见,由于耳周血管瘀堵导致血液无法营养耳部,容易出现耳闷、耳堵、听力下降等症状。而对于年末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出现肝火上炎型耳鸣耳聋,其中以突发性耳聋更为常见。
蔡学萌医生表示,应对不同类型的耳鸣耳聋,可以在“醒脑开窍”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首先,可通过针刺“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及头部的百会穴和四神聪穴进行调理。如果耳鸣对睡眠和情志造成影响,可针刺安眠穴、翳风穴等;若出现脾胃不和、便秘等症状,可针刺天枢穴等;女性患者可针刺三阴交穴调理妇科问题。
蔡学萌还表示,在冬季,“针灸+艾灸”相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为艾灸可在助阳的同时疏通经络,缓解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导致的耳鸣耳聋。艾灸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耳周、腹部、腰部等部位进行治疗,如灸腹部可增强脾胃功能、灸腰部可增强肝肾功能。而对于肝火上炎引起的耳鸣耳聋,则不可用艾灸治疗,此时可以“针灸+刮痧”相结合的手段来调理,顺着胆经、心经、膀胱经进行刮痧,可达到降肝火、降心火的目的。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推拿按摩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患者可每日在家自行按摩耳周和头部,例如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朵,上下摩擦耳前和耳后;可按揉张大嘴巴时耳前凹陷处的听宫穴;同时可扯动耳廓并按揉后脑勺部位,以上都可达到疏通耳周经络、预防听力下降的作用。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耳鸣耳聋患者在冬季应加强对耳部的保暖,尤其是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耳周血管更易出现瘀堵,可佩戴耳罩进行保暖。同时,做好“三高”等慢性病管理,对预防耳鸣耳聋的反复发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汪盈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