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充电、乘车等基础服务都被广告层层包裹,每一次扫码都要绷紧神经、提防“暗箭”,势必损害公众对数字社会的信任。
近日,江苏省如皋市马先生在小区电瓶车充电站扫码充电,两个多月后被“专属保障顾问”告知名下有个“百万医疗险”,且已被扣费3次。他与对方多次沟通要求全额退款,但没有结果(据11月25日央广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充电这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动作,为何会掉入“被投保”的陷阱?原来,扫码后弹出“身份未认证,立即点击认证”的黑字白底页面,配合绿底白字的“查看保险详情”菜单,若不细看左上角灰底白字的“广告”字样,极易被误以为是充电确认步骤。而点进去,就开启了投保程序。如此精心设计,很难让人相信收费平台是无心之举。
一般人投保都会慎重选择,需要明确的意思表示和规范流程,网络投保亦如此。而这种广告设计让用户在急于完成充电操作时极易误触投保按钮,在毫不知情下完成授权、投保、扣费的全流程。这种“投保”过程并不符合保险法关于合同成立需“自愿订立”“协商一致”的基本要求,更违背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不得以弹窗信息推送方式呈现恶意引流跳转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等信息,不得通过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诱导用户点击,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而保险法则明确规定,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对于通过互联网订立的电子合同,仅以“设置勾选、弹窗”等方式主张履行提示或说明义务的,法院不予支持,除非能证明提示内容符合“合理方式”标准。
很显然,扫码弹窗误导投保的方式,其提示远谈不上合理。网络投保原本可以结合技术优势和法律要求,以比传统线下投保更合理的方式履行提示或说明义务。但现实是,一些平台把技术优势变成坑人的技术陷阱,将用户必要的操作节点特意设计为广告跳转入口,广告关闭按钮小如“针眼”,刻意模糊用户必要操作与商业推广的界限,严重干扰用户体验,损害用户权益。
“扫码即跳广告—误触即被扣款”的现象并不只出现在充电站,已蔓延至地铁站、停车场、餐馆等多个公共服务场景。本应提供便捷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如今却成了消费者需要“斗智斗勇”的“战场”。公共服务平台承载着保障民生需求的重要职能,其核心价值在于可靠、高效地满足公众基本需求。当充电、乘车等基础服务都被广告层层包裹,每一次扫码都要绷紧神经、提防“暗箭”,势必损害公众对数字社会的信任。
对此,公共服务平台亟须来一场“净窗”行动。不仅要对相关涉事方严肃问责查处,更要从“被动接诉”转向“主动巡查”。对于地铁、充电桩、医院等高频民生场景中发布的广告,如有像上文所述动机不纯且屡禁不止的平台,不妨将其纳入“黑名单”,与企业信用体系挂钩,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对于网络平台,则要倡导坚守商业伦理,优化界面设计,杜绝误导性跳转,建立便捷的投诉与处理通道。
技术创新的初心,永远是让生活更简单,而非更复杂。期待公共服务界面远离套路,真正成为人们便捷生活的助力。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