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雁来——姥姥的聊斋》出版座谈会
2025年11月20日,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主办的《八九雁来——姥姥的聊斋》新书出版座谈会在琉璃厂西街20号庆云堂举行。
《八九雁来——姥姥的聊斋》一书以“姥姥”的口述回忆为引线,将那段远去的民国岁月鲜活铺展在读者面前——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到节庆时节的传统习俗,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到动荡年代的生活褶皱,每一段叙述都满含温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触摸北京历史的新窗。作为承载老北京文化记忆的百年场所,庆云堂古色古香的木质书架、浸润岁月的笔墨气息,与这本充满民国风情的图书相得益彰。
作为座谈会的首个环节,该书的责任编辑、北京燕山出版社文献分社社长邓京分享了该书出版背后的“匠心”。随后,该书的作者、中国作协会员、晚清史研究者京梅进行了分享。她坦言,该书的创作初衷包含了感恩抚养她长大的姥姥、记住乡愁、展现对民国的多元理解等,并且介绍了该书的特色,其中的亮点之一是由年逾百岁的中国新闻漫画家、民俗家李滨声老先生为本书创作的数十幅插图,对帮助读者理解数十乃至百年以前的历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随后,座谈会进入极具专业性的专家发言环节。
北京景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冀红杰从教师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本书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家庭的温暖与人文关怀,真实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智慧与坚韧,其中的民俗资料更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著名评论家、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认为这部作品的“京味儿”很浓。他认为以口述的方式讲述北京近百年老百姓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很有感染力。口述史最大的价值在于用民间方式解构正史。作品通过注释的方式,把普通人的叙述和大历史、国家叙述结合起来,填补了很多认知空白。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小学党委书记滕亚杰认为这部作品堪称“一位普通女性的生命史诗与时代镜像”,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坚韧和尊严。她认为“姥姥的一生,是北京从民国走向现代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女性默默支撑家庭与社会的缩影”。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臣认为这部作品考证严谨,很多细节都通过文献进行了核实。他认为,口述史的价值就在于补充文史细节,这部作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个案,相关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赵珩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记录了很多史料里没有的民间生活细节。作者只是转述姥姥的话,没有添加过多的评述,保留了口述者真实的记忆。在留下珍贵史料的同时,又饱含情感,非常符合燕山出版社的出版精神。
著名评论家、北京日报原高级编辑解玺璋表示这部作品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不由产生共鸣。他特别肯定这部作品的史料价值,认为作者将第一类史料与第二类史料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口述,又有考证,避免了记忆的偏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主编朱小平也十分赞赏作者的写作精神,认为这部作品没有情绪化的叙述,令人身临其境,颇具感染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孟超表示,这部作品写作手法生动细腻,并以叙事与史料结合的方式生动介绍了北京人一年四季的年节风俗与生活习惯。另外,他从出版的角度对作品的装帧设计表示了肯定。
北京燕山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编审陈果认为作品里对北京市井风俗、古迹的描写真实生动,准确使用了老北京西北城区的京味语言,充满老北京的文化气息,提出可以把这部作品纳入北京燕山出版社“旧闻丛书”系列。
最后,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夏艳进行了总结,表示后续会基于大家的意见,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跨学科价值,计划结合多媒体形式推广,包括打造数据库、制作视频内容、开展直播销售等,让这部承载乡愁与历史记忆的作品触达更广泛受众。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