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授权“默认勾选”,弹窗“跳过三次才能关闭”,手机晃一下就跳转的开屏广告……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随着流量成了企业竞争的“硬通货”,利用算法精心设计的“灰色引流”套路正在成为许多手机软件“劫持”用户的手段。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加密切,流量成为手机软件的“必争之资源”。一些手机软件商为了争夺流量,使出各种“盘外招”吸引用户、诱导点击,竭力阻止用户离开。于是,不少人不得不面对“小手一抖,广告秒转”的无奈,注册新用户时“默认勾选”几乎无处不在,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社交圈、地理轨迹等隐私一一授权或绑定。等到用户发现,想解绑、取消授权时,却难上加难。软件商的种种不规范操作,正在将技术的便利用于“操作劫持”,将“灰色引流”打造成“营利黑箱”。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告不仅比传统广告更“无处不在”,而且更具针对性和隐蔽性。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可以清晰勾勒出用户画像,在用户心理分析和算法的帮助下,一些手机软件如同“捕猎高手”,用种种手段推送垃圾信息、商业广告,让人防不胜防。可以说,这种“电子牛皮癣”是一种令人深感无奈且无良的流量算计。
互联网企业追求流量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用户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此前,《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就对移动应用软件的下载、使用和卸载作出了全面规范,例如明确要求不得通过“偷梁换柱”“强制捆绑”“静默下载”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安装;开屏和弹窗信息窗口提供清晰有效的关闭按钮,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方式诱导用户操作等。
可见,相关部门已注意到“灰色引流”乱象,并且对此划出明确边界。然而,仍有一些手机软件在流量诱惑下,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强行引流。但这种处处算计的“灰色引流”扰乱用户生活,带来麻烦困扰,只会侵蚀信任。当用户对此烦不胜烦时,抛弃该软件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对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不规范引流行为,监管部门仍须严厉打击,从源头整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遏制这类乱象。互联网企业更应明白,健康的商业逻辑不是给用户“挖坑”,不能把用户当“流量美餐”,只有用心做好服务,才能真正留住用户、走得更远。
海报:陈泉伊、王萍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