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朗读者》有董卿不愁请不到嘉宾?联系400位只确定68位

2017-06-14 17:55 编辑:TF008 来源:观察者网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这是主持人董卿在央视节目《朗读者》札记中的知而设问。今年以来,各种关于朗读的活动和讨论风起云涌,可以说《朗读者》功不可没。而因为《朗读者》,观众重新认识了董卿的另一个身份——制作人。

为什么要做《朗读者》?

“因为文章在那里”

6月13日,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上,董卿作为嘉宾打头阵,讲述了节目创作的背后故事,这也切合了论坛主题:中国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英国探险家乔治,在被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而《朗读者》成功之后,很多人也问董卿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董卿借用乔治的话说:“因为文章在那里。”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文章的传承……作为一个媒体,特别是作为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媒体,如果也随波逐流,忽略淡漠丢失了这一部分,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眼泪太多?

“从不排斥发自肺腑的眼泪”

《朗读者》 上线以来,豆瓣评分一路高歌,手机客户端音频播放量4.25亿次(仅在喜马拉雅FM一家平台),全网视频播放量9.7亿次,微信公号10万+312篇,朗读亭分布在全国13个城市81个人文景观,并有2万人参加提供了2400个小时的素材……

这一连串数字为业内津津乐道,《朗读者》也被称为现象级的原创电视节目。

但同时,也有人也有诟病:过于煽情、朗读内容删减、朗读者的故事叙述过多等等。

对于“眼泪太多”的评价,董卿认为,节目得益于新媒体,也受制于新媒体。

“短视频往往被选取的都是一些极端的表达,所以大家看到了很多泪水的集结。

“还有一点,我个人也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我从不排斥任何发自肺腑的眼泪,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透明、干净、轻松,我从来不认为哭的人一定低人一等,不哭的人一定更加深刻。而且后来我想,这个舞台上,还有更多让我开怀大笑的人。”

节目成型前,节目组开了几十次的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如何,电视朗读不是剧场朗诵,以前的剧场朗诵不能直接搬到荧幕,电视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有集体感、共鸣感。

而董卿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观点:朗读者的个人情感,所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思想以及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最大限度地重叠,节目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这也是《朗读者》“访谈+朗读+解析”形式形成的原因。

在以“那一天”为主题的第11期节目中,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回忆20年前,香港回归典礼上的细节:仅为了让英国国旗提前2秒降落,好为演奏中国国歌做准备,他与百般刁难的英方代表进行了16次谈判。

讲完了故事,安文斌朗读了《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以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不少网友在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后,直呼“看哭”。

董卿与安文彬

这也是董卿所想在节目中呈现的,个人情感让文本顺势而出,让朗读者有“我想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让经典文化的传播实现最大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