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5日讯,本期布客榜,推出的是今年六月出版的新书。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这次书单里出现了更多文学的面孔。

《鲍勃·迪伦诗歌集》
(美)鲍勃·迪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献给文艺青年的重磅礼物,自然是摇滚诗人、去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诗集。出版社别出心裁,以“薯片包”的形式呈现,就如同摇滚的流行音乐形式一般,是一份可与众人共享的精神快餐。但迪伦时隔多年后依然被人们深切地记得,是在于流行之外,那更加永恒的部分:一种异质,一种反叛,一种从音乐(诗歌)形式到内在意识形态的不妥协。
王安忆携《红豆生南国》归来,回到了她更加擅长、读者也更加熟悉的细腻叙事,讲述市井中的人事和他们所背负的身份认同;而老将马尔克斯却一改人们熟悉的“魔幻现实主义”面孔,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和角度,还原了一场意外事件的真相,亦可视作新近流行起的“非虚构写作”范例。一回归一“破格”,这中外两位作家让我们看到的是行家的多副笔墨、多种叙事。
还有一部特殊的小说《克鲁索》,出自一位德国诗人作家之手,以诗性的笔法,从另一个“隐”的侧面上叙写了一段东德挽歌。诗化小说往往难读却耐读,若能突破形式的壁垒,不难体味其中寄寓的如水哀思。与之相比,另一位这些年渐渐为人所熟知的中国青年作家李娟的新书《记一忘三二》,会带来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个可爱、幽默、热爱生活的阿勒泰姑娘,以充满地域特色和个人趣味的文字,让人每每读及时,心里都宛如开出一朵明媚的花。
文学虽多,以往的重头戏人文历史作品也不少。此次隆重推出北美中国考古学权威罗泰的《宗子维城》,其以地下材料来研究地上历史,程度之高,论证之密,令人击节。几位世界知名社会、历史学家的大作也不可不重视,或重新审察历史的机制,或探入当前社会的病理,均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另两部作品也值得关注,一部是书画家傅申先生关于书画鉴定和艺术史的讲稿,另一部是国民政府驻苏大使傅秉常的日记。它们的内容相对“小众”,但会带来更多阅读的新鲜感。
评委名单(不分先后)
李峥嵘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北京晚报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
丁杨 中华读书报
蔡辉 北京晨报
刘悠扬 深圳商报
李礼 东方历史评论
黄帅 中国青年报
张弘 凤凰文化
宋晨希 新京报
四个关键词解读鲍勃·迪伦
李峥嵘
面对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诗歌集, 有人看到的是诗,有人看到的是歌,有人看到的是歌词。参与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翻译的十五个译者眼里,至少十五个鲍勃·迪伦。译者胡桑、厄土、周公度的解读,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鲍勃·迪伦的诗歌、信仰与时代之间的隐喻。
诗人
在译者胡桑看来,迪伦是以自由的姿态去歌唱的诗人。西方乐评界里很多人都觉得迪伦是摇滚乐手里歌词写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他歌词的文学意味是最强的。他出道时正好是整个欧美文化遭受困境的时候,他在困境中寻找表达的出口。他的音乐在摇滚里不算激进,但他的歌词很激进,有大量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现实批评,有文学的现实关怀。这是他能获诺奖的重要原因。
永远年轻
周公度在翻译中发现因为自己的年龄问题,在使用中文时已经是一个中年人的用词方式了。而迪伦创作时,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四十岁、七十岁,使用词语的方式都很简单。就如同他的歌里写的:永远年轻。
在文字中,迪伦努力去除修饰,把技巧降到了最低。
用词简单不等于意思简单。胡桑说,迪伦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其实用了非常多隐喻。
年轻还意味着求新求变。胡桑翻译了其中一张专辑叫做《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从这张专辑开始,迪伦试图想找到在社会批判的维度之外,对个人情感、个人史的一种歌唱。很多乐迷都接受不了这张专辑,接受不了一个激进的、反思的歌手突然变成了情歌手。胡桑说,其实对爱情、对个人史的歌唱一直贯穿于他后来的创作里。
自我
迪伦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这让他既可以和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尖锐而真诚地批判社会,又深情歌唱私人情感。译者厄土说:“我对迪伦很感兴趣的一点是,他怎么能面对那么多人的同时做到真诚,怎么面对外部又保证一个强大的自我。我们仔细去看他诗歌主题及言语的演变,其实是跟整个社会的变化高度相关的。所以他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他积极接受着外部的影响,而且与外部的变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迪伦伟大的地方在于,这些东西永远只是他表达自我、探索自我的一个工具。他的自我非常强大,探索外在世界也仅仅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所以厄土认为认识迪伦的关键词之一是“自我”。“他的自我与直接对文学界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启示。诗歌对他来说,是构建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冲撞这个世界的手段。而这种东西恰恰是目前的诗歌界丧失已久的。我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直接地表现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迪伦走得比很多大诗人都远。”
译者周公度认为迪伦能得诺奖,正是因为他是一个表达自我最饱满的诗人。“他追求自我的努力从来没有改变,一直在演变。比如他的专辑《“爱与偷”》是在使用最简单的句子、最本真的词来推动情感。我第一次听他的歌时,感觉实在是太难听了,但我听过之后还想听。这说明这个人肯定有一种不一般的魔力。我自己为此找了一个答案:如果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非常真挚,那么声音就并不重要了。”
声情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呈现的是一个文字版的迪伦。音乐的在场感无法替代。然而迪伦的音乐和文字是无法分割的,胡桑一边听着他的歌一边翻译,他说:“我希望能在文字里尽量传达出他的声音。我希望传达出迪伦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对待他的亲人,他诉说的是周遭的事物,不是文字的罗列,而是文字背后灵魂的在场。”
真正的翻译就是要潜入他者。像原作者一样去想问题、看世界,翻译迪伦让胡桑很痛苦,因为思考方式差距有点远。“但我很感谢这次翻译,它让我了解了一个新的灵魂的样态与面貌。我本来以为迪伦是很好翻译,没想到比我去翻译一些经典诗人更难。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个词叫声情,声音和情感是扭结在一起的,有情,也有声。这个声就是迪伦文字背后的灵魂。不仅仅是他唱歌的声音,即使他不在唱的时候,他的声音也依然在。”
厄土也认同“声情”这个说法。“我们不用去纠结迪伦的作品到底是歌词还是诗,当初荷马、汤显祖创作出来的作品其实也就是为了拿来唱的。迪伦最大的价值就是你去遭遇他,然后看看是否能改变你对诗歌和音乐的想法。”
参考分类:文学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
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
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美) 罗泰
吴长青 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泰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艺术史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宗子维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获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图书奖。在书中,罗泰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以此分析阐述了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考察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以及延至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以地下考古材料为先导来进行“地上”的历史研究,在此方面《宗子维城》可以说达到了相当谨严和典范的程度,亦可补中国传统考古学轻视考古材料之不足。
参考分类:考古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陶玉平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对于马尔克斯,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他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但在作家之外,马尔克斯其实也是一位出色的记者,《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就是他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于1970年出版。1955年,在加勒比海的一次暴风雨中,哥伦比亚海军一艘驱逐舰上有八名水兵落水并失踪,经过四天搜寻,被宣告死亡。然而一周之后,其中一位奇迹般地出现在一处荒僻的海滩,他在一只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终于靠岸生还。马尔克斯对这位海难幸存者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采访,同时在报上连载,轰动全国。由于揭露了海难真相,惹怒当局,报社被迫关张,马尔克斯也流亡海外,直到十五年后,这篇故事才集结成书。但尽管如此,并未减弱其光芒。擅长虚构的马尔克斯写起非虚构来也不同凡响,故事至今读来仍扣人心弦,精彩万分,令人看到“老马”另一副笔墨,另一种功力。
参考分类:非虚构

《红豆生南国》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豆生南国》是作家王安忆2017年最新的中篇小说集,收入《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乡关处处》三部中篇小说。三部小说分别写了发生在香港、纽约和上海这三个现代大城市的三个故事,主人公皆是背井离乡的“都市移民”,或在城乡的间隙中游走,或在异国他乡萧索,在坎坷的经历中寻找着身份认同。上一部长篇《匿名》之后,王安忆又回到了她惯常的工笔手法,娓娓道来,铺陈着极细腻的语言和情感,呈现着琐碎的日常生活,又能在狭窄的市井之上做出人情世故的大文章。这是我们熟悉的属于王安忆的美学。
参考分类:文学

《冷战1947—1991:
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贝恩德·施特弗尔
孟钟捷 译
漓江出版社
本书作者、历史学博士施特弗尔是一位研究冷战的专家。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对其解读也纷繁芜杂。专题史《冷战1947—1991》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在基本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视角同时,能够跳出传统冷战研究颇难避免的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较为公允地反思、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在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分类:历史

《傅秉常日记》
傅秉常
傅锜华 张力 校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傅秉常是民国著名外交官、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此书即其自1943年至1945年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先后记载了在苏联的参观见闻、外交风云录、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情况、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也涉及到国内的政治军事,内容丰富,可作为一份重要的民国史、外交史第一手史料。这份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此次首次推出简体字版,由其孙女傅锜华作序。
参考分类:史料

《资本主义简史》
(德)于尔根·科卡
徐庆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于尔根·科卡教授是德国“新社会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社会史学家、资本主义问题研究权威,此书是他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在书中,科卡全面梳理了近代早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发展,以及19世纪、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仅关注贸易和工业化进程,还关注劳动和生活条件的长期变化,包含其对影响全球人类行为的经济制度的批判性认识,内容明晰,概念严密,简洁明了,视角具有启发性,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价值和道德问题,也为重要概念的简史写作提供了标准范式。
参考分类:社科

《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
田洪 等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傅申是国际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等,这本书脱胎自他在浙江大学开展的“中国书画鉴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讲稿,也是对他历来研究成果最新、最权威的集中总结和审视。书中涉及了大量作品,早至唐怀素《自叙帖》,晚至清乾隆《御笔盘山图》,傅申均做了细致的文献考辨和风格分析;而对于过去学界颇有争议的黄庭坚《砥柱铭》、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亦通过层层举例,证明是真迹。其鉴目之准、学问之深、见解之独到,对于从事书画研究和鉴定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参考分类:艺术

《我们的孩子》
(美)罗伯特·帕特南
田雷 宋昕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探究和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对下一代人生活机遇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当代杰出的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及其团队曾以连续数年,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和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展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美国梦的衰落”。书中提出的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该书除了社会学学术意义之外,对于普通人了解体认社会结构,也具有发人深省的启示意义。
参考分类:社科

《全球分裂:
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王红生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代表作为“全球史观”三部曲,即《全球史纲》、《全球通史》及这部《全球分裂》。《全球分裂》这部巨著叙述的是第三世界的图景,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视野出发,将第三世界看成西方世界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其殖民地,考察了第三世界在1400年至1980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第三世界是一个流动的整体,他按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其进行解释,细致地勾画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形成、扩大之间的相应联系,深入地剖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依附和地理演变,并从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整体发展趋势。
参考分类:历史

《克鲁索》
(德)卢茨·赛勒著
顾牧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茨·赛勒是一位出生在德国东部的德语诗人,《克鲁索》是其首部长篇小说,获德国图书奖等。赛勒以一段被人遗忘的东德历史为背景,诗意地书写了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自我觉醒的历程,同时亦实亦虚地展现了当时边境内的自由之乡——希登塞岛及其精神领袖克鲁索,以及围绕克鲁索形成的社会关系活动网,通过世界时局剧烈变动中的年轻人何去何从的选择,谱写出一首献给逃亡者的挽歌。作者作为一位诗人,这部小说充满了强烈的诗性色彩,情节和人物都包含在诗意的朦胧氛围中,以此与残酷的现实形成某种奇妙的对照。
参考分类:文学

《记一忘三二》
李娟
中华书局
李娟是这些年渐渐兴起并成熟的青年作家,以其富有地域特色的阿勒泰系列散文、“羊道”三部曲为人所熟知。《记一忘三二》是她最新的文章结集,记自己周遭的生活,浸润着新疆当地的人情,依然充满了李娟特有的明媚生活气息和幽默趣味,是一本非常好读,并且读来快乐、会会心一笑的书。通过这些性灵通透、浑然天成的文字,读者不难看到一个在不那么如意的生活中依然热爱生活的写作者主体,一个让人喜爱的“阿勒泰的李娟”。这些难以为人复制的特色,都是令人不得不由衷珍视的东西。
参考分类:随笔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吐蕃是6世纪至9世纪(与唐朝时代相当)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文明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因此学界通常以吐蕃指代古代西藏。本书是关于古代西藏丝绸之路的研究著作,作者回溯了西藏的历史源流,以丰富的史料叙述了西藏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况,指出西藏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分类:社科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