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晚报新闻贵在这点? 回顾首次“今日新闻比赛”

2018-02-28 09:44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弹指间,北京晚报步入了花甲之年。回顾自己在晚报的工作经历,有两件事印象深刻:第一件是,发起并组织了北京晚报的首届“今日新闻比赛”;另一件是,亲赴法庭打赢了一场不寻常的“新闻官司”。

北京市委和报社领导参加晚报今日新闻比赛发奖会。右起为;北京日报社长许文、主管晚报的北京日报副总编辑顾行、北京晚报总编辑叶祖兴、市委副书记汪家璆、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西文系教授薄赣培

作者近照

发挥晚报有事拼抢当日新闻

1987年国庆节前夕,我从《北京日报》工交部被调到《北京晚报》,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兼新闻部主任。开局伊始,我潜心于对早报、晚报新闻采编及运作流程的差异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晚报的特有优势和规律。我感到二者的一个明显不同点是,在及时报道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方面,晚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突出抓“今日新闻”,是搞好晚报新闻的一大优势。

在晚报新闻部全体会上,我明确提出了晚报要着重抓“当日新闻”的理念:晚报新闻的首要特点恰是个“早”字,这个“早”,是由晚报的出版时间及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如果晚报不能充分发挥抓住“今日新闻”这一优势,晚报新闻的竞争力又从何谈起呢?我的上述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接着,我们特意做了两次试验:第一次是1987年10月15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后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开放。我们派记者采写抢发了《北图开馆第一小时》的消息和照片。第二次是11月26日大雪降京都,我们清晨组织几位记者分头突击采访,发出了特写《大雪纷飞,千路通畅》。这两篇报道均作为今日新闻在晚报头条位置发出,取得较好效果。

初战告捷。我正式向编委会提出在晚报第一版开设“今日新闻”专栏,并举办“今日新闻采写比赛”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许文社长、叶祖兴总编辑的支持和鼓励。11月下旬,我们召开晚报骨干通讯员会,介绍了抓今日新闻的设想和安排。11月30日,我们在头版刊发了《本报将办“今日新闻东风奖”比赛》的消息。12月26日,我们又在头版上公布了“今日新闻联系电话”,并开始建立今日新闻记者值班制度,由记者轮流提前上班,接纳通讯员或读者通过电话传来的新闻线索和稿件。

经过与新闻部同仁们共同研究和精心准备,首届“北京晚报今日新闻比赛”于1987年12月1日正式开锣。为确保记者们尽心尽力去抓今日新闻,我们还试行了“轮流坐庄”式的今日新闻采写责任制。一张大表贴在新闻部办公室墙上,上面按日期依次排列着每位记者的尊姓大名。

一纸在墙,好似一个擂台。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讯员们闻风而动,不甘后人。从竞赛开始至次年1月31日竞赛截稿,本报共刊发今日新闻62篇,几乎天天不落,其中不乏新闻时效强、新闻价值高、写作技佳的好新闻。

62篇文章凸显5大新闻特色

细读这62篇今日新闻,可以从中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新闻时效强

“今日新闻”所报道的均是当日零点至当午之间发生的事情。稿件中新闻要素When的表述用词绝不再是最近、目前、昨天之类表述旧闻的专用术语,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今天”二字。如,“繁忙的首都机场今天破例转运了从联邦德国到山东省东营市落户的200头种奶牛。”“今天清晨,在崇文门东大街过马路的人流中,出现了七八个鲜艳的‘小黄帽’。”“今天,是天安门城楼始建以来对外开放的第一天”……

(二)涉猎方面广

由于是包罗万象的新闻比赛,记者不仅任意发挥对所跑路线情况熟的优势,而且挖空心思去开垦新闻处女地。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在报上公布了今日新闻联系电话,动员全社会人员关注今日新闻,因而编辑部的新闻中枢得以迅速触及各个角落。刊发的“今日新闻”,涉及工交、城建、财贸、科教、政法、卫生、农林、文体等诸方面。从空中的飞机到水里的珍禽,从天安门城楼的观光客到通县后甫村的老农民,从元旦值班的公安局长到法庭上的杨在葆,从开头班车的司机到清晨送奶人,从救死扶伤的急诊大夫到见利忘义的不法商贩,从在中央电台编发早新闻的真记者到在个体餐馆吃饭不给钱的假记者,从问诊醇亲王府的古建专家到守候119台的擒火精英……显而易见,今日新闻竞赛,拓宽了晚报的报道面。

(三)具有突发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发性的新闻才是真新闻。我们抓今日新闻的主要注意力也是侧重于抓突发性新闻上。这虽然难度很大;但非此不足以体现出今日新闻的独到之处。《今晨一卡车丢一轱辘仍行驶》、《3名劫车者今晨被抓获》等稿件,在比赛评比中格外受青睐。

(四)呈现行进态

采写今日新闻,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尚未完结,是等等再说,还是当即就报,我们选择了后者。只要基本事实搞清楚了就当即发出,如实告诉读者事件进展现状,变传统的完成式或过去式报道为进行式报道,这样不仅可为下一步的连续报道埋下伏笔,还有利于增强读者对报纸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的社会效益。《北京迎来第100万位海外旅游者》这篇今日新闻是本报最先发出的。当天上午飞机晚点,这位幸运的德慕兰先生刚下飞机,还容不得记者上前问清楚姓名,晚报截稿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发出了这条消息,至于他姓氏名谁,如何成为幸运者,且听下回分解。《走街串巷的法律顾问》一稿,写的是一次民房纠纷调解见闻。到晚报截稿时间了,这项调解尚无结局。然而,记者并未因此放弃这条新闻,而是按时发稿,只不过采用了这样的结尾:“至本报截稿为止,调解进展顺利,被调解双方都表现出通情达理的态度。”

(五)富于现场感

既然是今日新闻,作者不到现场,难以及时获取之。既然是今日新闻,须当即采访,当即发出,现场见闻清晰在脑,不容你放放鲜、炒冷饭。这都是今日新闻得以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创造了有利条件。“奶牛个个膀大腰圆,昂首挺立,面对迎接它们的众多陌生人,一点也不胆怯。”“孩子们指着戴在头上的写有‘安全’字样的黄帆布帽争着说:‘这是警察叔叔送给我们的’。”……,读到这些文字,使人如临其境,而且是当日临其境,这种新鲜感不难想象。

一次比赛两点收获

开展这次今日新闻比赛,我们还取得两点收获:

一是促进了记者素质的提高。搞今日新闻,从采访到截稿,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的余地,这对记者是全方位的考验,其中包括新闻敏感、采访能力、写作水平、传稿速度、吃苦精神乃至同基层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各方的熟悉程度。“搞今日新闻可真够要劲儿的!”从一些记者的这种感叹中,不难看到抓今日新闻对锻炼记者队伍所起的作用。

二是密切了同读者的联系。“今日新闻”比赛开办后,特别是今日新闻值班电话公布后,本报新闻部每天来报线索的电话不断。兼读者和作者于一身的广大通讯员热情尤为高涨,纷纷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根据群众来电多的现象,我们还新辟了“今晨来电摘发”的栏目,增加了本报今日新闻的信息量。结合总结这次比赛的这些经验,我撰写了《谈晚报的今日新闻》,被收入《北京晚报三十年经验文集》。

北京晚报的“今日新闻”比赛和“今日新闻”专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广大读者及兄弟报纸同行纷纷来电来信表示支持,并询问有关情况;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记协的专家予以鼓励,并亲自参加今日新闻评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对此作专门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将北京晚报力抓“今日新闻”一事载入1987年《中国新闻年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次比赛,使“要抓今日新闻”的理念在《北京晚报》采编人员心目中深深扎根,日益自觉。此后,“晚报不晚报”等口号的提出,可以说正是这种理念的延续和发展。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刘霆昭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