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太酷了!80后艺术家用《北京晚报》编织巨幅挂毯

2020-07-16 10:24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还可以变成艺术品?确实有人这样做了!

在今日美术馆的“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中,一块巨大的“挂毯”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细看展览说明,这件题为《文锦中华2018》的作品居然是用2018年全年的《北京晚报》搓线并编织而成的。带着好奇,记者采访了身在浙江的艺术家王雷,听他讲一讲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记者:这件作品是什么时候创作的?材料从哪里来?

王雷:当时我在洛阳,自2018年开始订报,一年的报纸要经过邮局每天的投送,在收集到半年之际,就可以预测到一年报纸的数量。经过测量,我预计到最后的比例尺寸,就是把一张54×39cm的《北京晚报》放大了约10.5倍,也就是现在的作品尺寸567×409cm。全年报纸约72斤。它看上去像“挂毯”,实际上是一块中华“文锦”。

记者:当时为什么想到用《北京晚报》做这样一件作品?

王雷:为了迎接2019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我提前做了计划:想用一整年的报纸做一张“大报纸”。在选择报纸时,我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报纸在节假日是没有印刷的,所以365天出报的《北京晚报》是最理想的选择。第一,完整的时间概念,365天365份;第二,特殊的地理位置。预测到作品将走向全国大展乃至国际,“北京”本身的社会属性显得非常重要。第三,完整的内容信息。上到国家大事下到街道小事,晚报的内容涵盖非常全面。

记者:这件作品是您一个人完成的么?用了多久?

王雷:我在一个助手的协助下完成。首先是收集报纸,自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其次是制作所需要的纸线,两人从2018年7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完成;再次是编织,从2018年7月1日开始至2019年4月完成。从收集报纸起,到作品编织完成,经历了约16个月。几乎每天都会做,像上班一样,甚至要加班。

记者:您想通过这件作品表达什么?

王雷:作品可以是物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是时间的载体。在“一针一线”的表达中,这一年的材料没有哪一块花纹是特殊的,也没有哪一块色彩是抢眼的,所有的元素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协调。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也都融为了2018年具有文化属性的一片中华“织锦”图。

记者:您做过很多用纸编织的艺术品,为什么选用这种形式?

王雷:纸艺术编织自2007年至今,已持续了13个年头,是我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

编织是最传统的一种技术,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2014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主题为“爻”,爻是一个将象形与想象、过去与未来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字。从字形上理解,它像正在编织使用的两副“棒棒针”,也像结绳交叉的花纹;从字义上理解,它就是人类最古老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这个字就是中国自古的结绳。结绳是为了交流,是为了对世界作出自己的记录,甚至是为了论证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这个“爻”在古老的编织传统中,最初就包含了对世界的态度,由自己的角度作出对世界的记录,但这种记录又有一定的公约性,因为它是可以传递交流的。故此,一整年的时间、报纸、信息、编织,也都因“爻”合理的衔接起来。

记者:用的是特制棒针么?您是跟谁学习的编织手法?

王雷:棒针是普通的。我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由我姐姐照顾长大的,小女孩会的游戏和技术,我多数都会,然后再把儿时的记忆和经验带到作品中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俐 文并图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