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京华寻旧录:解密皇太后日常生活 年薪黄金20两每天吃肉50斤

2014-08-25 11:44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8月25日讯,2002年起,故宫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修缮。明年起,一些从未开放的神秘区域向广大观众敞开大门。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慈宁宫这一片区域了。北京五中老师杨征为我们带来的宫闱故事,让这片宫殿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下子就活了过来。说到慈宁宫,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这还要感谢琼瑶女士的小说兼电视剧《还珠格格》所做的扫盲工作。几乎所有人都能异口同声地说这里曾经是太后居住的地方。但是说到这座宫殿和它相关的典故传闻,那知道的人可就不算多了。

手绘寿康宫

成为太后的条件

在明清两代,但凡是能成为太后的,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 已故皇帝的正宫娘娘,也就是皇后。皇帝去世后,作为皇帝的原配妻子,尽管可能没有为皇帝生育皇子,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升格为太后。

2. 现任皇帝的亲生母亲。虽然在已故皇帝生前没有机会成为皇后,但是凭借着“母以子贵”的惯例,自然而然地也就升格为皇太后。也就是说,按照第一个条件,你要战胜若干个同样是或有后台或有金钱或有心计的女人,在“我要当皇后”这个超级残酷的竞争游戏中取得最终环节的胜利。

当然,如果你取得了胜利,然后还为皇帝生下了一个嫡皇子,那就更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很可惜,符合原始身份是皇后,又有自己的亲生嫡皇子,又熬过了自己的老公的钻石级标准的女性,整个明清两代,总共才有两位,即明仁宗皇后张氏和明孝宗皇后张氏。

为了达到做太后的目的,也不乏心狠手辣的女子。比如明宣宗的皇后孙氏,千辛万苦干掉了宣宗的原配皇后,成为了一国之母。可偏巧她自己竟然不能生育。于是,按照大多数历史学者都认可的事实,她和宣宗一起导演了一幕人间惨剧。于是,心有不甘的她将宫里面一个没有留下名姓的女子所生下来的孩子据为己有,当然这个孩子是皇帝自己的,而这个孩子也享受到了很多明代小皇子们所享受不到的高端待遇,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他就是后来的英宗。

这个秘密一直没有人敢泄露出去,英宗真正的生母就从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直到英宗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有人斗胆向皇帝吐露了真实情况。而这时那位孙太后也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果你没有这个福分当上皇后,而且也没有那么多心计能够把现任皇后干掉。那么你就只能指望为皇帝产下皇子了。而这将意味着将竞争传递到下一代。

在明一代,惨烈的竞争现象倒是没怎么出现过。其一,明代有皇太子制度,立了皇太子,其余的小朋友们只能靠边站了。再有,明代实行分封制度,非皇太子的皇子们一成年,就要远离北京,到外地去当藩王,一辈子不准再进京。到了封地,基本上等于被监视了起来,一举一动中央都清楚得很,所以一般人也不愿或不敢去谋求皇太子的位置。

明神宗的爱子福王殿下,倒是和他的母亲郑贵妃一起联手想要拼搏一把,但因外有群臣反对,内则福王到了岁数,最终还是按照祖宗规定,到洛阳去当自己的土皇帝了。忙活了半天,皇位还是太子殿下的。

但是清朝就不一样了,一句“立贤不立长”,让很多本无希望的小朋友看到了曙光。再加上清朝对于皇子们严格的教育制度,所有的皇子几乎都很优秀。因此竞争就愈发显得激烈了。

就算成了太后,要想真正在太后这把交椅上坐稳,你还得长寿,如果耗不过皇帝,成为太后的机会还是比较渺茫的。

皇太后们的日常生活

拼来拼去换来的太后地位,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太后用民间的说法就是“寡妇”。每日陪伴左右的无非就是青灯古佛。所以在慈宁宫区,佛爷的住房面积比这些太后太妃太嫔们要宽敞得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一能安慰他们的就是生活条件的优越。看看他们的生活清单吧:

太后每年的宫分(即年薪)包括黄金二十两,白银两千两,除此之外,绫罗绸缎啊,各种貂皮等等,简直不胜枚举。这每天做饭用的食材,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每天需要盘肉五十斤,猪一整头,羊一整只,小牲口两只,新粳米就得要两升,黄老米五盒,高丽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两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两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两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两斤十二两,青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这光做饭用的食材就说得快跟报菜名一般了。

当然这也不可能是太后一个人吃,很多饭菜甚至只是摆设。按照皇室规定,每道菜甚至都不能吃超过两口。这也是防止有人会利用皇室用餐的喜好而向饭菜里面投毒。

不过在清宫档案当中,还有一种皇上、太后过寿所独有的吃食。这就是“九九盒”。

九九盒需要将若干种吃食拼凑在装到一个盒子里,并特意将这样的盒子准备九九八十一个。每个盒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总体来说内容为四大类,即点心,鲜果,蜜饯和肉类熟食。点心有寿字饼、万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喜字饼、如意饼、福寿饼、鹤年酥、长春饼、百花酥、三桃饼、松仁酥、七星饼、花桃酥、松寿饼,鲜果则由苹果、白梨、葡萄、桃、李、南荠、石榴,蜜饯则是桃脯、杏脯、苹果脯、梨脯,肉类熟食则由熏猪、熏鸭、熏鸡和熏肉。真可谓是包罗万象。

皇上中的孝子们

昭西陵(孝庄)隆恩殿遗址和方城明楼

吃穿毕竟只是外部因素。其实最能让太后欣慰的,无非就是儿子的孝顺了。有清一代,孝子的故事可谓是层出不穷。康熙、乾隆这两位就是典型。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清朝初年的政局稳定和她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冬,孝庄文皇后病重。康熙帝不分白天黑夜在慈宁宫“席地侍奉”,亲自为孝庄调制药饵,亲自步行到天坛向上天祷告,请求减少自己的寿命来为太皇太后延寿,但是最终孝庄还是于当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撒手人寰。康熙帝痛不欲生,当年的除夕都是在慈宁宫守灵。

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他还做出了一件让常人难以想象的事:在慈宁宫东侧,康熙年间有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大殿,这是康熙帝在孝庄生前为她修造的一处寝宫。而且孝庄也时时向皇帝称赞住在这座寝宫里面非常舒适。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孝庄在这座寝宫中居住没多久便过世了。于是康熙帝下令,将这座宫殿整体拆运到河北遵化清东陵,并依照原样重建,作为停放棺椁的“暂安奉殿”。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昭西陵(孝庄陵寝)的隆恩殿乾隆皇帝对自己的母亲更是极尽孝心。每次外出巡游几乎都要奉皇太后同行。

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是为了筹备皇太后六十大寿,在北京西郊的万寿山专门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且在寺庙周围兴建了很多点景建筑,形成了一处颇具规模的皇家园林--清漪园,这就是今天颐和园的前身。而颐和园里面举世闻名的长廊,也是乾隆专门为了母亲能在雨天欣赏昆明湖风景而专门修建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八十大寿,乾隆皇帝不顾自己已经六十岁的高龄,身穿彩衣,亲自为皇太后登台演出,以让自己的母亲开怀一笑。可以说作为一国之君,他把孝道发挥到了极致。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孝圣宪皇后离开了人世。这之后,乾隆皇帝下令太后居住过的寿康宫保持原装陈设,以供自己瞻仰和缅怀生母。

 

*声明:本文系本报专稿,请勿摘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杨征/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