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京华寻旧录之西洋建筑的中国故事 外交部旧址为德国皇太子而建

2014-10-09 12:00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0月9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老北京尚存的西洋建筑已所剩不多了,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到底留下了多少西洋建筑历史遗址?这些遗址又发生过哪些故事?留住老北京,贵在有心人。面对大面积的拆改,我唯一抢救的办法是尽快用画笔记录下来。

1

作家刘心武曾说:“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来说,把任何一件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都当作文物,企图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我能做到的就是用心将它们描画下来。

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初秋的一个上午,有位中学时代的老同学朱渤峰先生突然打电话告知我:“有一个最丰富的历史瑰宝值得你去画……”,嘿嘿,又来了!我请完假立马骑车来到张自忠路3号,这里曾经是袁世凯的“总统府”,也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这群建筑临街大门坐北朝南,中部三间开门,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艺术建筑风格,又有很漂亮的仿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精美主楼建筑。进去后,我里里外外转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构图,竟不知从哪下手去画?画正面主楼吧,觉得气度不够,直到临近中午时,才发现主楼东面墙角有一个最佳点;便过去从侧面仔细观察,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在阳光照耀下,钟楼、拱劵等精工雕花的卷草纹饰异常醒目,太棒了,我高兴地和朱渤峰先生拍手击掌,就它了。

我决定采用钢笔素描方法去画,再难画也要拿下它。这时候,有位满头华发的老先生走过来,站在旁边看我作画,突然的对我讲起了故事:“这是一座清代王公府第上的北洋执政府故址啊,袁世凯这人呢,怎么说就是厚脸皮要想当皇帝,在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后,利令智昏地掀起了一股煽动复辟浪潮。但话说回来,袁世凯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曾率兵在朝鲜战场上大灭日本侵略军,可以说算个抗日英雄。……”我边听他讲故事边作画,不知不觉的到了下午3点钟光景,总算完成了难以想象的素描绘制,效果非常满意。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我才了解到,1912年,袁世凯曾把总统府和国务院设在这里办公。

1919年后,这里一度成为靳云鹏的总理府。1924年作为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在这座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爱国游行群众要求执政府拒绝日本、英国、美国等八国要求中方撤除大沽口防务的通谍,,段祺瑞的卫兵悍然开枪,当场死难47人,伤二百余人,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等人壮烈牺牲。鲁迅先生愤怒地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和《纪念刘和珍》两文,他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同年4月,段祺瑞被冯玉祥将军发动兵变推翻,“执政府”被冯玉祥将军接管。此后,这里又作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二十九军驻平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这里成为以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日本侵略者还在主楼东北角地下室营造牢房,用来囚禁残害无辜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后,这里先后作过国民党部队的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和北平警备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后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

画完后走出大门回头望,钟楼的大钟早已停摆,重叠的指针正好指向十二点;布局极为严密、典型的“殖民式”风格的陆军部旧址,此刻显示出一片柔和、安谧又略带神奇意味的气氛。

我拿着画稿给邻居的大画家毛梦云老先生看,他按捺不住高兴地称赞我:“我给你做好吃的,算是奖赏你。”

北京第一个自来水厂,洋行设计糯米灌浆

2

记得1990年4月的一天上午,我骑车到东直门办完事途中经过香河园街时,突然想起书中所说的孙河屯水厂的故事,便决定去找找看,转了一圈又一圈才找到北京自来水公司水表厂,厂方保卫处的师傅同意我进去瞧一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体态雍容的绿顶圆亭建筑,就是书中所讲的来水亭,我拿出速写本草草地画了下来,接着又画了具有欧洲式巴洛克风格建筑的蒸汽机房,回去后在四开纸上精心重画才完成两幅画稿。

根据书中的考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1910年建立东直门孙河屯水厂,也就是今天的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内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当初建成时叫“模范水亭”,与水塔、蒸汽机房一起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经过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这座宽大典雅似西方教堂的自来水博物馆原来叫蒸汽机房,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的,整个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糯米灌浆、磨砖对缝技术,造就了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杰作。

后来又听邻居大画家毛梦云老先生所说,亭内曾有一尊坐北朝南的白衣观音菩萨,3米高,身后还有假山,山前有净水池……从书中我还了解到“聚水井”来历,抗战时期的1938年北平发生了严重干旱,水源地孙河(今天的温榆河)水源不足,日本侵略军控制的东直门水厂为了获得稳定水源,就在自来水厂院内打井,开始猛抽地下水,当时共打了五口井,这样,五口井的地下水在这里汇聚。

外交部旧址,为迎接德国皇太子建起

从东直门骑车回家途中经过东单北大街的一个胡同时,我又发现一座圆形的西洋式老建筑,一打听是外交部旧址。哈,看门牌,是外交部街33号,我拿起速写本画了下来。

回去查资料,这里最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武清侯石亨的宅邸,胡同里的名字因石宅而成“石大人胡同”。后来石亨因罪下狱而死,宅邸没收入官。明朝天二启年,工部还在石大人胡同内建立宝源局,专司铸币造出铜钱(相当于今天的造币厂),历经明、清两朝代,直到1905年,宝源局炉火才熄灭。

清嘉靖年间,石亨宅邸被赐予咸宁候仇鸾,仇鸾还在石亨宅中兴建了一所风景秀丽的园林。后来蒙古俺答部入侵中原,仇鸾作为抵抗外敌的防御主帅败阵而被革职查办,宅邸再次充公。清宣统末年,为迎接德国皇太子访问中国,清外务部在宝源局旧址上兴建了迎宾馆,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清政府内阁总理身份从河南老家进京,将内阁政府设在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内办公。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石大人胡同迎宾馆成为临时大总统府。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会晤袁世凯,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搬到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居住,将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做为孙中山临时行辕。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离开北京后,袁世凯下令将东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到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为外交部街。到了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北洋政府外交部与国民政府合并后迁往南京,这样外交部街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改为旧外交部档案保管部。1940年,侵华日军控制的华北政务委员会进驻外交部街旧外交部旧址办公,行职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政府权力,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1949年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立在北洋政府外交部旧址,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曾经在这里办公。1960年初期,外交部搬入朝阳门内大街北侧新建大楼办公后,外交部街的原址改为仓库。文化大革命中外交部街一度改称瑞金路十条。从1974年起变成外交部职工宿舍和世界知识出版社,院内老建筑全部拆建,至今保留着曾经是迎宾馆正门的一座灰色西洋式门楼还是当年的建筑。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王晨/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