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60岁的《茶馆》迎来700场 冯远征等“名角儿”这么说

2018-06-15 14:12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6月15日讯,被誉为北京人艺“镇院之宝”的老舍经典名剧《茶馆》再次在首都剧场公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吴刚、龚丽君、冯远征、雷佳等众多人艺名角也再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今年,《茶馆》不仅迎来了上演60周年纪念,6月16日还将迎来第700场演出。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从此,中国话剧舞台上诞生了一部经典。如今,一个甲子的时间,这部由焦菊隐、夏淳导演,林兆华任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任复排执行艺术指导的《茶馆》,经过时间的淬炼和时代的考验,以其经典的力量依然受到观众们的热捧。近几年来,《茶馆》虽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难求,甚至无数观众熬夜排长队购票。观众们的支持北京人艺同时感受到荣耀与压力,也让如今这代“《茶馆》人”时刻不敢忘记身上肩负的担子。因为这不仅仅是继承一部剧目,而是要始终坚守和传承经典的味道和戏比天大的艺术初心,“要对得起观众”。

梁冠华:看着过瘾,演着难

作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华已经是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茶馆》的当家人。忆起十几年前接演这个角色,他开了个玩笑,“当时我跟别人说,《茶馆》里除了女角和王利发,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没想到最后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发这一角色。他说这是看着容易演着难,“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们在剧中有多么用心良苦,没有生活根本演不出来。”“演了十多年,我觉得这个戏真的要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到现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东西。”

濮存昕 感谢观众的参与、宽容与陪伴

刚刚结束话剧《李白》演出的第二天,濮存昕就开始进入到常四爷的状态,作为这版《茶馆》的元老之一,他时刻记着老艺术家郑榕当年对他们接演《茶馆》时说的一句话:“不怕没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觉得要时常面对观众问自己,我演对了吗?我们这一代《茶馆》的传承是与观众共同创造的,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参与、宽容与陪伴。我们永远要去完善和进步。”

杨立新:人物要有根

从1986年进入老版《茶馆》饰演卖耳挖勺的老人和学生等角色,到新版《茶馆》中接演秦二爷,再到如今不仅同时担任主演还要担纲复排执行艺术指导,杨立新与《茶馆》的缘分已经有三十余年。“秦二爷为什么要上场?”杨立新谈及演出感受时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他直言自己创作角色是从源头去找的,“演员的工作不是从台词开始的,要去寻找人物的根。知道戏是怎么来的,就知道这个戏要怎么演。”

吴刚:我们是躲在大树下乘凉的人

吴刚扮演的唐铁嘴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他把这归功于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前辈们是大树,我们这一辈是躲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他们把这部戏立得那么高,我们这一辈虽然到目前为止比起他们还有距离,但我们有责任去传承。我们当年就是靠着老一辈的传帮带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们要把他们传给我们的,再教给年轻人。把《茶馆》一代一代传下去。”

龚丽君:谁都不愿意落后

“《茶馆》让观众看到经典是什么样的。”作为《茶馆》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康顺子的扮演者龚丽君表示,演员需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传承。“我们为了拉开大幕后对得起每一位观众,所以都在剧组里较劲儿地排,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茶馆》里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大家都不敢放松,怕落后,希望自己演得好。”

冯远征:经典造就演员

“我们北京人艺的演员很幸运,有机会去演《茶馆》这样的经典,好的剧本是锻炼人的,经典可以造就演员。”松二爷的扮演者冯远征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员需要这样的经典。“我们这一代演员是跟着《茶馆》一起成长的,从敬畏开始,整个过程都是在学习。这么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经化到了我们的心里和血液里。同时成长也需要时间,我们的年轻演员要去尽早学习,经典会让人成长。”

兰法庆:35岁饰李三63岁是李三

同样是从老版演到新版的演员,兰法庆进入《茶馆》剧组已经有28个年头。从最初的李三,到后来的大栓子,此轮演出他又回到了李三这个角色。他坦言,从35岁到63岁,对一个角色的理解更为成熟,“到了我如今的岁数,对于李三这个角色感觉更得心应手了,争取随着人的成熟,也把角色演得更成熟。一句话来说,对我而言,35岁饰李三,63岁是李三!”

雷佳、闫锐:剧院的传统需要年轻人去继承

近几年的演出,观众逐渐在《茶馆》中看到青年演员的影子,其中扮演刘麻子的雷佳和扮演庞太监的闫锐成为青年演员中的代表。在雷佳看来,老艺术家所说的“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是对他的一种激励,“我目前还在演戏,但在努力演人,要演出自己的风格。从开始的学生、大兵到现在的刘麻子,我进入《茶馆》剧组的时间也不算短,要努力演出观众想看的那点味道。”

同样也是从群众演员开始到饰演庞太监,闫锐进入《茶馆》剧组9年,演了累计一百场,“能在组里演群众都很荣幸,这个剧组滋养人,上课教学不如在剧组中跟优秀的前辈交流、演出,这也是我们剧院的一种传承,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几年间,我从龙套演员到重要配角,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