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人”之家阔别三年重开放 高科技让“原始人”活起来

2018-09-21 15:41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走进猿人洞遗址,高耸、巨大的保护棚率先映入眼帘。覆盖保护棚的叶片之上,爬山虎的藤蔓斑驳生长。暂别公众视野三年之久的“北京人”之家——猿人洞,在撑起了3700余平方米的巨型绿色保护伞之后,今日终于重新向公众开放。

摄:胡铁湘

猿人洞撑起3700余平方米保护伞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自上世纪20年代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为使猿人洞得到有效保护,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2008年开始进行方案论证;2015年10月正式开工,猿人洞停止对外开放。

工程的施工方项目负责人袁继祥告诉记者,保护工程为猿人洞搭建覆盖面积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保护棚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直接作用。

为实现对遗址的全面保护又不喧宾夺主,保护棚采取成熟的绿植屋面形式,整体铺设屋顶绿化,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入遗址环境之中,隐伏于树木掩映之下,使新建的保护建筑与遗址浑然一体。

825块叶片3D建模 “对号入座”

据介绍,大保护棚采用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叶片,外层420块铝板叶片不仅为猿人洞遮风挡雨而且设有种植槽,采用全自动灌溉技术保证植被健康生长;内层405块防石玻璃钢吊顶和洞内岩壁浑然一体。

为了避免相邻叶片之间产生的交叉问题,所有叶片嵌入前均需使用无人机测量数据并进行3D建模,排列铝板位置,由此决定叶片尺寸和倾斜角度,随后对所有叶片统一编号对号入座,保证工程有序进行。“通俗地解释,我们把制作叶片的材料在山貌上进行‘拓样儿’。之后,再在3D建好模的山体上对材料进行模拟切割,提前预设好成品的效果。”

摄:胡铁湘

展示中利用史前文化遗迹做屏幕

走进“全副武装”的猿人洞,随着阶梯的向下延伸,一股溶洞特有的清凉之风扑面而来,与洞外秋天晴日尚存的燥热形成对比。岩壁上,一只“周口店双角犀”欢快地撒着欢儿。另一侧的岩壁上,则是一片“草木繁茂”的生机盎然。“岩石的凹凸感,让‘原始人’活了!”听说了猿人洞重新开放的消息,第一时间赶来参观的房山五中学生小徐站在巨大的岩壁前感叹。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保护建筑完成后猿人洞内的展示项目中,在确保遗址本体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恢复开放后的猿人洞将依托文化遗迹作为屏幕,两部裸眼3D宣传片介绍地质变迁、猿人洞的形成过程以及猿人洞发现、发掘、研究的经过;西剖面将形象生动地采用激光投影形式展示不同年代土层动植物化石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为观众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猿人洞。

工程在猿人洞上方新增观景平台。置身平台即可俯视猿人洞,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迹经过百年雨水冲刷依旧清晰可见。抬头仰望保护棚防石玻璃钢吊顶“触手可及”,并可对保护棚主体钢结构进行近距离观察。

相关链接

展览讲述周口店遗址“前世今生”

今年是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一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展览——“百年记忆”历史回顾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带您回味周口店遗址的风雨百年路。

本次展览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三大特色。

“看得见”:本次展览通过照片、展板190件(组)、实物55件(组)系统展示周口店遗址的百年变迁。

“听得到”:展览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原馆长袁振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三位周口店遗址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讲述周口店遗址的“前世今生”,并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在展厅循环播放,带领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周口店遗址。

“摸得着”:周口店遗址的悠悠岁月不是展厅展板、实物、口述者的口述能够详尽展示的,为给观众带来更加完美的参观体验,在展厅特设触摸屏,通过触摸屏观众能够细细品味展览中所没有的故事、趣闻。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编辑:TF032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