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这就能逃脱惩罚?官方表态了

2018-10-24 22:23 编辑:TF010 来源:长安观察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39岁的梁莹把120篇自己的中文论文在网上删了个干净,只在自我介绍中留下英文文献。

据报道,梁莹曾对某论文网站编辑陈述,撤稿一是因为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但真相如何呢?媒体调查发现,在其过去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15篇疑似抄袭或是一稿多投,涉嫌学术不端几乎是板上钉钉。对此,南京大学正式宣布开始对梁莹进行调查。

至此,不寻常的删稿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学术不端行为如何能一删了事?一直以来,无论社会还是学界都对论文抄袭等行为表示出了“零容忍”,近些年每每出现类似事件,必然会掀起一阵舆论热议。但屡屡曝光、屡屡喊打却屡屡冒头、屡打不绝,翻翻过去的新闻,清华大学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遭遇撤稿,31岁“娃娃博导”发表的论文严重雷同,《肿瘤生物学》一次撤销中国107篇论文,涉及500多名医务人员……上至知名教授,下到青年教师,都有着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

学术乱象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复杂的。首先有相关制度的缺失,由于尚未针对学术不端出台处理细则,惩治造假行为就缺乏有力的抓手,相关机构即便发现了,常常也是草草批评处理了事,或干脆持观望态度,念念拖字诀,寄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正是许多论文抄袭事件总是等到媒体曝光,总要等到社会舆论压力足够大,才彻底解决的原因。

这边惩罚机制有缺失,那边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科研机构,一味把一些量化指标当做科研本身,“唯论文”“唯数量”的功利指向,引得个别青年学者想方设法“高产”,哪怕一稿多投、论文灌水乃至“复制粘贴”亦在所不惜。另一方面,“教授”“长江学者”之类的帽子戴上后,后续科研成果的追踪却几乎空白。“难上亦难下”,“上了便不会下”,无外乎像梁莹这样的教授“混日子”了。

正因此,防范学术造假,首先要对监督机制查漏补缺。什么样即算学术造假,到什么程度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又由哪些机构主要负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出指挥棒和禁忌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有所依循。

笼子再紧,学者心中的“道”不正,作奸犯科之举就很难禁绝。青年学者最终成为教授,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成果,在道德上也要恪守原则。有耻感、知敬畏,科研风气才能从上“正”起来。

面对质疑,梁莹回应不希望早年的事影响自己的前途,直言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但正因为难才更应该珍惜,更应该将每一步路都走好,每一次研究都经得起检验。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公布调查结果,给社会一个交代,给学界一个交代。

 

 

来源:长安观察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