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未来世界真会出现全能“超人类”?别让新技术成为打开深渊的钥匙

2018-11-30 10:00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晚报

在“基因编辑”事件被讨论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未来人类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正在研究人脑的电子接口,这就像在人脑内安装一个“插头”。未来,人脑可以通过这个“插头”与电子芯片相连接,对信息进行上传、下载、学习、传输……以此实现人类的“超智能”。而未来世界,人类不仅希望自己“超智能”,甚至想把自己变成“全能”的“超人类”。

作者:陈翔


什么是“超人类革命”?

如果有这样一个世界,你生来就拥有美貌、智慧、德性、能力;你一生都不会生病、没有烦恼;你可以随时读取他人的记忆,还能够用意念来控制机器;你和你在乎的所有人都能够长生不老……这样的世界,你愿意生活吗?如果你怀疑,这些设想怎么可能实现?那么我想告诉你,这个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未来。而我们正在通过“超人类革命”的方式走向这个未来世界。

什么是“超人类革命“?法国前教育部长、哲学家吕克·费希在《超人类革命》一书中做了说明。我们知道,是人都有欲望,人类所有的进步与发展都多多少少都依靠欲望的推动而得以实现。在人的所有欲望中,有两个最为根本,一是变得更强,二是活得更好。换句话说,人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聪明、更漂亮、无病无忧、青春永驻,甚至可以永生不死……

社会学调查显示,人类各项属性大都呈“正态分布”(抛物线状),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有一个极限的“峰值”存在。比如,大部分成年人的身高在1m55到1m85之间,最高的人身高可以达到2m70,这个2m70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峰值”,如果人类依靠自然生长,身高基本不可能突破2m70;再比如,人类寿命的平均值在不断增长,但125岁基本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峰值”,如果不依靠技术进行改善,人类寿命很难突破125岁。

所以,在技术水平不足的从前,人类想要“突破自身生物极限”的野心和欲望都只能依靠幻想,依托宗教、哲学或者科幻小说来进行表达。在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苏美尔英雄吉尔伽美什因挚友离世十分悲痛,对死亡产生出深深的恐惧,于是踏上寻求永生之法的道路。最终却发现,人类终究不能永生。而如今,技术的力量将打破自然法则,古老的“幻想”将得到实现的机会。技术让人成为“超越人类生物极限”的“超人类”。

“超人类”技术的实现

所以,有学者认为,本世纪,人类将迎来历史上的第三次“进化”。人类的第一次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身体机能改变。第二次进化是“指向性进化”,人们开始创造自己的文明,并为达到更好的生活而对环境进行改造,从适应者逐渐向掌控者转变。而即将到来的第三次进化,则是“技术性进化”,它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自然属性。

如果在这些“超人类”技术中选出最为核心的,大概可以缩写为“NBIC”。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了四个领域,N代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B代表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包括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I代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C代表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吕克·费希在《超人类革命》的附录部分对每项技术做了分别的阐述,而这四个领域,每个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揭幕了“NBIC汇聚技术”工程,通过技术汇聚融合来实现人类医学上的突破、生理上的“增强”。而人类“增强”主要用于两大方面:“肢体增强”和“意识增强”。

其实,人类向“超人类”的“进化”并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很多方面已经初见成果。“基因编辑”技术让婴儿的出生有可能从“自然选择”变为“自主选择”,而胚胎的孕育如今也具备在体外进行的可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人造子宫”,也就是在一个填满“仿羊水”的孵化器里,依靠导管将生物脐带与输氧输血装置相连接,并控制孵化器温度达到适宜婴儿生存的温度,以此制造一个与母体相似的生存环境。这项实验由日本科学家在羊的身上试验成功,如果应用于人体,女性将从怀胎十月中脱离出来,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男女生理上将实现平等,婚姻将与性别无关,完全的社会抚养将成为可能。但是,婴儿也会失去与母体的联动,生命从初始便成为机械化,这一切是否真的值得呢?

而技术的触角不仅触及出生前,出生后的孩子,每一个都可以被“改造”为“超级英雄”。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教授凯文·沃里克(Kevin Warwick)是世界上第一位出于自愿而变成的“改造人”(Cyborg)。他首先在左臂植入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这个芯片能够与家里的电器设备进行感应。他靠近门边,门会自动打开,走进房间,灯能自动亮起。随后,他又在手腕植入了直接与脑神经系统连接的第二个芯片。这个芯片植入后,随着他手部的动作,设定过程序的机器人会做出相同动作,他同时还可以对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这种技术如果进一步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将大脑神经活动产生的电脉冲通过芯片分析转换为控制信号,去驾驶一部电动车,或者控制其他电子设备。

沃里克的想法和马斯克非常相似,他认为人类依靠技术进行自身改造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未来世界,机器人可能会替代人类做很多事情,人们必须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让自己成为“改造人”,拥有和机器一样的能力,总比被机器统治好。”

不仅如此,人类最古老而持久的“长生不老梦”,通过基因编辑、细胞修复、器官移植、人机融合等多种方式,也将慢慢实现。很可能本世纪,第一批长生不死的人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能做什么”与“能不做什么”

“不要怀疑技术,你能想到的它都能实现”,经常是科学家们自豪的论断。而事实上,这个论断越是正确,也就越是危险,这些技术的“创造”,或许是“毁灭性创造”。

人类通过基因选择和体外孕育的方式“造人”,和通过编程与组装来造“类人机器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是否有一天,当人们发现机器人更具经济效益,不仅缩短“生养”时间,节省能源和资源,还更加听话,就放弃生育真正的人呢?

如果人们开始通过植入芯片、替换器官、细胞修复等方式来增强自身能力,那么会陷入无止境的增强,当人类的生物特征全部由芯片所控制的时候,我们还能认为这样的“人”和我们是同样的吗?当你邻居的孩子通过基因改造变得聪明优秀的时候,你可以抑制住攀比的念头,不给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改造”吗?当我们可以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的时候,人类社会的代际将不复存在,人口会不断扩张,社会资源难以分配……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在我们来不及想出解决对策之前可能就将人类吞没了。

而技术更新的速度之快,往往让它很容易逃脱普通的监管程序。新技术涉及的知识基于某个高度专业的范畴,往往会超越公众和政界人物的认知,因此制度和法规的更新速度远远慢于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给新技术留下了很大的监管空白。

其次,新技术背后的经济链条让科研人员很难将技术风险广而告之。科研人员给投资人讲述一个研究前景无比美好的故事以得到融资,而投资人继续将这个虚幻的故事美化再讲给大众,让人们为新技术买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会为了看得见的小利益忽略背后更多的、更严重的、更本质的风险。

在未来,人类如果想要安稳地生存下去,最大的能力不是“能做什么”,而是“能不做什么”。如果技术道路本身就是通向深渊的,当我们凝望远方时,不要错把深渊当成希望。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