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中国学者发现肝损伤修复新机制 为肝衰竭治疗提供了医学价值

2019-03-07 15:27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3月6日),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的唐丽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两类免疫细胞分工、协作促进肝损伤修复的全新机制,为急性肝损伤及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医学价值。这也是贺福初院士团队最近一周内发表的第二篇重磅研究成果,2月28日,他们的论文《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分子分型及新治疗靶标研究》登上了《自然》杂志。

新华社资料图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短时间内肝脏功能迅速丧失的疾病,病毒感染、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性炎症等都可能诱导其发生。近年来,药物诱导的肝损伤逐渐成为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急性肝衰竭通常以大量的肝细胞死亡为特征,虽然正常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但在遭受严重损伤后,其再生修复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导致死亡。尽管人们对正常肝脏切除后再生的机制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对肝脏严重受损后调控其再生的机制却不甚清楚,阐明急性损伤后肝脏微环境中介导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尤为必要。

研究人员在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发现,无论是中性粒细胞缺失还是巨噬细胞缺失都会导致肝损伤修复延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肝脏坏死区域面积增多、增殖肝细胞数量减少。进一步探究原因,他们还发现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帮助巨噬细胞“变脸”,从促炎性“反面角色”转换为促修复性“正面角色”,进而促使肝细胞再生与组织修复。

该研究不仅发现免疫细胞协作在肝损伤修复中的重要贡献,也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中性粒细胞及活性氧这类传统观念认为促炎、导致氧化损伤的物质,同时具有帮助组织修复的功能,为急性肝损伤及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N-乙酰半胱氨酸在临床上常规用来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补充肝脏谷胱甘肽以及降低活性氧导致的氧化损伤。然而,本研究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早期给药能减缓组织损伤,而晚期给药导致组织修复延迟。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团队报道,临床上观察到N-乙酰半胱氨酸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治疗更为有效,而对较晚使用的病人则无显著疗效。这次的研究或许能为该临床现象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此外,该研究也提示在组织炎性损伤的治疗中,“抗炎治疗”可能会对组织的再生修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促修复治疗”策略可能会优于传统的“抗炎治疗”策略。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任敏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