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成绩当攀比筹码,北京60余家“超标教学”机构被关,那人心呢?

2019-03-18 20:20 编辑:TF017 来源:长安观察

近来,“超标教学”一词甚是火热,也再次让“减负”成为公共话题。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展,60余个存在“超标教学”“提前教学”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被责令整改或停止办学。

对人们来说,教材超前、强制报班等教育乱象早已见怪不怪,近期更是出现了以“暑假收心班”为名提前教学、上幼儿园先交“保名额费”等奇葩新闻。对此,国家的治理始终未停,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进行专项整治。雷厉风行之下,一批机构被叫停,不作为部门也被严肃问责。可问题恰恰就在于,管也管了,查也查了,在“回头看”的时候依然有违规机构“顶风上”,颇让人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

乱象频仍,难以根治,原因在于多方心态始终没有摆正:一些家长总看“别人家孩子”多才多艺,自家孩子稍有放松就是“虚度光阴”;一些老师总盯着分数排名,成绩不如意总不忘捎带一句“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而学校往往也是只重升学率和学生获奖情况,甚至将此作为招生“招牌”。这些看似日常的现象,隐喻着教育的浮躁,把成绩当成攀比的筹码,把“漫灌”当成教学的手段,毁掉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教育的未来。

需要看到,让孩子学得精、学得广与正常的教学进程并无矛盾,之所以各方在“补课”上纠缠不清,很大程度是人心出了问题。为人父母,有人只觉得钱花到位、班报到位就算是尽力,很多人并不去了解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甚至很少肯花时间陪伴孩子。而很多老师则因有课外培训机构“兜底”,逐渐松懈了本职教学工作。学生在学校学不懂学不会,家长自然想方设法找弥补途径。种种错误观念,让那些诸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鸡汤有了贩卖之地,也造成了“减负变增负”问题的恶性循环。

眼下,随着政策不断出台和观念逐渐改变,教育乱象已有所减少,但这还远远不够。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上、在书本里,也在漫漫人生路途之中,我们不妨慢下来,以“滴灌”代替“漫灌”,以陪伴代替“烧钱”,让孩子松口气,也让自己松口气。

 

来源:长安观察

撰文:郑宇飞

编辑:张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