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11家市属公园190件馆藏文物首次集结,5月18日在首博亮相

2019-05-10 13:15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香山等11家市属公园的190件文物将首次“走出”公园,于5月18日集结亮相首都博物馆。据悉,这也是市属公园馆藏文物首次大规模面向公众进行集中展示。

市公园管理中心今天上午介绍说,此次展览将以《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为主题,展出瓷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书画、丝织品等190件文物及50余件/套资料品,以公园中的文物为载体,讲述10余座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展现北京对于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豪华阵容

55000余件藏品中选出190件文物

此次文物展将系统、全面地展示北京市属公园中丰富的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策划组在对11家市属公园提供的55000余件藏品中,最终挑选出了190件文物及50余件/套资料品,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书画、丝织品等,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9件,很多展品都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虽然此前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等都各自进行过文物展览,但这次能够将所有的精品文物以及历史资料展品集合起来进行展示还是市属公园史上的第一次,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园林历史文化,同时也让这些精美的文物‘活起来’”,文物展策划组负责人、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向记者介绍说,“此次展览的看点非常多,各个公园都将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进行送展,其中很多都是重器,颇具震撼力,相信会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7.5米长“世界最大”缂丝品首次展出

记者今天上午在位于首博地下一层的布展现场看到,一幅乾隆年间的缂丝作品非常华丽精美,“缂丝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古老制造技艺,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平纹织物,使得织物两面图案看起来一样,产生镂刻的效果,由于工艺复杂,通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秦雷告诉记者,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的时间。这幅名为《无量寿尊佛像》的缂丝作品也是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文物,长7.5米、宽4.5米,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缂丝作品,此次的文物展也是这幅珍品的首次亮相。据介绍,这幅《无量寿尊佛像》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织造。在上方正中的位置是蝙蝠形状的祥云,寓意福气吉祥。在祥云周边是八位姿态各异的天仙,捧有供果。中间的三尊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摩尼佛和弥勒佛,下方是释迦摩尼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以及十八罗汉。整幅缂丝画工精细,颜色艳丽,并且有乾隆皇帝的五方印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500余公斤“清宫第一榻”搬到现场

据介绍,文物展中最“重量级”的展品是来自颐和园的紫檀嵌珐琅罗汉床,体量巨大、重约500余公斤的这张罗汉床因做工精美,又被文物专家评价为“清宫第一榻”。记者在现场看到,罗汉床上围呈七屏风式,芯板有雕云纹,并嵌龙纹及海水江崖纹珐琅饰件。整床装饰繁缛,工艺复杂,雕工精湛,极具皇家气派。此前这件一级文物是在颐和园文昌院里进行展示,游客只能远远观望,而此次文物展期间,人们将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件文物作品精美的做工。

此外,文物展中还有从元朝到清末的官窑瓷器代表作品、乾隆时期的玉器、造型精致的中外钟表等,天坛公园送展的反映古代祭天文化的各种材质和颜色的祭器等都非常精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园林和历史感兴趣的市民还可以在展览中观赏到很多独具趣味的展品,比如晚清大臣送给慈禧的寿礼以及当时在清宫内演出京剧的戏衣和戏本等。

两米余高慈禧油画像首次面世

来自颐和园的慈禧油画像这次也将首次面世展出。记者在布展现场看到,这幅油画像有两米余高,装饰有红木画框,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幅画像是1905年慈禧专门聘请荷兰籍的美国画家华士胡博来到中国进行绘制,“当时华士胡博在宫里画了几个月,先后为慈禧太后进行了4次写生后才得以完成”,秦雷告诉记者,因为慈禧对画作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脸上不能有阴影,要画得面貌年轻等等,所以最终耗时三四个月完工后,慈禧本人还是非常满意的。1935年国宝大迁移时,这幅巨型油画也被作为颐和园的精品文物进行了迁移,并在1950年重回颐和园。

秦雷告诉记者:“此前这幅油画曾经在颐和园的文昌院进行过短暂展出,为了保护油画,之后这幅油画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进行保存,此次也是第一回走出公园,面向公众。”

紫檀嵌珐琅罗汉床拆装需1个多小时

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来自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1200平方米的展馆进行布置,几大板块分区清晰,“预计所有布展将于5月15号完成,这些文物和展品很多是第一次走出公园,保证它们的安全也是我们最大的职责”,秦雷告诉记者,从确定在首博进行展示之初,展览策划组就制定了保证文物安全的相关预案,其中对展厅的温湿度、灯光、展示角度等进行了详尽的考量,“首博的展览条件让人很放心,但是布展过程中,由于展品来自不同的公园,很多又都是第一次走出库房,工作人员在布展过程中特别谨慎小心。”

记者看到,缂丝《无量寿尊佛像》被装置在一处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进行展示,“这个是我们专门定制的箱体,里面有四台恒湿机,以保证展示柜中的湿度恒定,昨天在布展的时候,由于这幅缂丝作品长度接近8米,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抬进展区,为了防止文物损伤,我们还在缂丝的展板上铺上一层无酸软纸进行保护”,秦雷介绍说,而精美的紫檀嵌珐琅罗汉床共有几十个构件组成,都是用古代榫卯结构进行拼插组装,其中还有床围板上的珐琅镶嵌,“进行拆装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们的专职家具文物修复师,他们把整张床的20多个构件进行拆解、逐一包装和编码,拆装过程需要几个人合作,历时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另外,在所有展品中,来自天坛公园的一枚明代鎏金铜编钟也尤为引人关注。据介绍,在100多年前,这枚用于帝王祭祀的编钟被八国联军掠走。1994年,在编钟被掠走近百年之际,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这枚“明代鎏金铜编钟”。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编钟做了鉴定,确认这枚编钟为明代所制,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交由天坛保管。此次游客在文物展中也能近距离欣赏这枚珍贵的明代鎏金铜编钟“真身”。

展览设置四大板块

第一单元:“平地山海,溯自辽金”,主要表现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在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和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展示文物包括:白塔山总记拓片、承光殿乾隆匾额、明代周臣和清代励宗万的绘画作品、阅古楼石刻拓片、万春亭宝顶、寿皇殿牌坊石额等。

第二单元:“坛庙相望,天人合一”,主要通过天坛公园所藏的古代祭祀类文物,表现天坛、社稷坛、日月山川坛、帝王庙在北京城市礼制布局中的重要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自然观。展示文物包括:碧玉交龙钮“万世法戒之宝”玺;碧玉《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册;铜祭器:豆、簋、簠、铏、爵等;瓷祭器:成组的五色瓷器,分别祭祀天地日月等;陈设器:银鎏金圆灯、方灯,银鎏金云鹤纹八卦圆熏炉、方香炉等;斋戒铜人;天坛祭祀所用乐器:铜鎏金编钟(明)、铜鎏金镈钟、成组铜鎏金编钟及簨虡;玉石器,玉磬及簨虡、成组石磬。

第三单元:“三山五园,移天缩地”,通过丰富的皇家文物展现颐和园、香山静宜园、卧佛寺行宫、紫竹院行宫、乐善园行宫在皇家园林艺术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示文物包括:紫檀罗汉床、缂丝三世佛、各类青铜器、玉器、瓷器、珐琅雕漆等。

第四单元:“百年公园,旧貌新颜”,表现民国以来,公园在开启民智、创新文化等领域发挥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促进交往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展示内容包括:各时期老照片、门票;颐和园文物南迁档案;北海松坡图书馆启事,天坛的开放复印件,动物园农事试验场奏折;行健会碑刻;梁启超《浏阳二烈遗念》等民国时期文物、资料。归还文物天坛鎏金编钟、颐和园铜窗、各公园民众游园活动照片等。

 

 

来源:北京晚报  左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