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怀柔段长城为何水关较多? 明初大将徐达督建慕田峪段

2019-06-04 02:5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东连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明代诗人曹代萧以这样的诗句形容怀柔段长城。正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雄伟的万里长城由东向西逶迤而来,在怀柔区境内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条弧线过去曾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今天成了燕山龙脊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于书文


箭扣长城形如满弓扣箭,以验峻著称。

记得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雁栖湖畔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圆桌峰会致辞中指出:“雁栖湖是一个有历史积淀的地方,外面的群山中就有中国的长城遗址,这里是一个启迪思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开启合作征程的地方。”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不仅赞美了怀柔山水之美,还充分肯定了怀柔以长城为标志的深厚的历史积淀。

怀柔历史悠久,“怀柔”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为招来安抚。《礼记·中庸》有“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诗句。春秋战国时代,怀柔是燕国战略要地,属渔阳郡,其首府位于现在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怀柔境内多山,明代弘治年间大学士谢迁曾说:“怀柔为邑,崇岗叠嶂,绵亘千里”。怀柔建县历史几乎与怀柔修筑明长城的历史是一致的,可以说怀柔段长城的修筑也是怀柔发展的开端,对怀柔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怀柔修筑长城的官员中,徐达最为有名。万里长城慕田峪段是明初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后经抗倭名将戚继光重新整修,并率兵镇守,是护卫京师皇陵的战略重地。除了慕田峪,长城还给怀柔留下不少美景,比如黄花城、箭扣、河防口、双垛口等长城,均声名在外。

古有“危岭雄关”之称

怀柔段长城是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这道大墙位于燕山南麓,东接密云小水峪长城,经大水峪、河防口过慕田峪,再经黄花城西水峪与延庆大庄科长城相连,于山峦起伏、重岩叠嶂的山水之间,自东向西横贯全境。这段长城是一道美丽的弧线,又像一条巨龙,奔腾潜跃,气势非凡。

怀柔段长城总长65.4公里,其中有敌台268座、烽火台2座、关门6座、更房2座、马面6座、城堡22座。跨越怀北、雁栖、渤海、九渡河四镇22个建制村,起伏跌宕中,一些奇险峻秀处超乎想象。“鹰飞倒仰”“箭扣”“鲤鱼背”“牛犄角边”“天梯”“十八蹬”等等,这些名字无不形象地描摹出长城形胜的险要、摄人心魄的魅力,以及独具人文的色彩。

当年的长城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在坡度平缓的山体沿山脊砌筑墙体;在山势险峻、悬崖绝壁之处,则以山险作为屏障;在河谷或峡谷险要位置设置关口,并在关口内侧修建城堡。所以怀柔区的长城是以城墙、山险共同组成。

墙体结构清晰,脉络连贯,是怀柔长城的特点之一,故被称为“危岭雄关”。史籍记载,怀柔为邑,东连渤海,西接居庸,崇岗叠嶂,绵亘千里。作为京师北门,畿辅屏翰,自古以来,怀柔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从地势上看,怀柔北高南低,南北狭长,呈哑铃状。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境内多山。以著名的万里长城为界,北部群山蜿蜒,莽莽苍苍、连绵不断,成为首都北京的绿色长城、天然屏障。地貌特征层次鲜明,深山、浅山、平原各具特色。

怀柔以山水著称,长城于山水间完成了雄伟峻险的布局。怀柔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9%,有名称的山峰500余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有24座。黑坨山、凤坨梁等山峰海拔都在1500 米以上。云蒙山是燕山山脉的著名山峰,位于怀柔和密云的交界,主峰海拔1414米,其南麓的青龙山、玉皇顶、北斗峰、荞麦山都位于怀北镇,长城雄踞其上。黑坨山海拔1534米,是军都山的主要山峰之一,位于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北4公里处,属于怀柔、延庆二区交界处。著名的箭扣长城、北京结、九眼楼,都属于黑坨山山系。这里的长城依山势伸入顶峰,再落入低谷,形态波澜起伏,各具千秋。

黄花城一带长城位于十三陵天寿山之北,附近有吹风坨、九宫山、凤驼梁,与此相接的还有东部渤海镇内的连云岭、驴鞍岭等,这里的山峰一般在海拔1000米左右,山脉挤压隆起,迂回重叠,长城因厚实的城砖和防卫架势呈现出无可撼动的力量感,又因为这种褶皱的山势,有了一种百转千回的精巧和柔美,更具有惊世骇俗的气势。

西水峪长城(今水长城)延伸到水底,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美景。

怀柔段长城水关较多

怀柔富水。区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00立方米,高于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数倍。全区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和北运河两个水系,有白河、汤河、天河、怀沙河、怀九河、雁栖河等河流63条,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全区有四级以上大小河流17条,均属潮白河水系,以东起云蒙山西至凤驼岭一带的山脉为分水岭,分为岭南、岭北两系。岭北水系以白河为干流,由在境内汇入的菜食河、天河、大黑柳沟、庄户沟、汤河、琉璃河等支流构成。岭南有潮白河,由密云经东南区界入顺义区境。怀沙河、怀九河、沙河、雁栖河、牤牛河均穿长城而过,汇入怀河后入潮白河。另有北运河水系的白浪河、小中河等一些小支流偏于西南一隅。

怀柔段长城共建关口20座,这些关口大多有河流通过,所以每经过一个山谷必建一座水关,水关之上必修建瓮城,作为守城之险要之处。除了慕田峪、贾儿岭、东北口、田仙峪、驼岭、撞道口、石湖峪外,在关口处均建有水关,行洪时可作泄洪之用,无水时可通车马。由怀柔北行,无论走那条路,都要穿行长城。山山水水之间,构成了怀柔长城的宏大格局。

谈起与水密切相关的长城,怀柔就有一处景色优美之地,那就是西水峪长城,如今改称水长城了。此段长城是因修建西水峪水库时,建起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景象。有诗云: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这种长城入水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

西水峪长城历史悠久,其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长城关堡录》记载:“西水峪口,在石佛口东,又东为撞到口。西至居庸关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紧要。正城一道,水门一空,堡城一座,城铺一间,过门一空,挡马墙一道。”其中所说的城堡,就是西水峪口东的北坡根修建的一座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6.4米的城池,名曰西水峪堡。最初,这座城池主要为修建长城的工匠和官兵居住所用。后来,人员逐渐密集,就发展成了村落。因地处西水峪堡,所以这个村子也就取名“西水峪”了。

关于西水峪的修城史,当地还留存着当年修建时的碑文。碑文记载:“山东右营中部千总,灵山卫指挥李轻。督同把所百户空江登仕。分修黄花镇西水峪第二断二等边墙二十一丈七尺,底洞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二尺,高连垛口二丈。”

如今,随着历史变迁,西水峪堡已毁,仅存基址。西水峪口也因后来修西水峪水库而被拆除,现仅有大坝两头山梁上的长城保存完好,敌楼坚整气势雄伟。古老遗存与现代工程紧密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京结”通向“三镇”

一脚踏三镇,是指怀柔区域内著名的“北京结”。这里是明代长城“九边十一镇”中蓟镇、昌镇、宣镇三镇长城的汇聚点,也是内外长城的起点。三镇长城在怀柔的聚集交汇,十分罕见,使怀柔段长城的建筑布局更加雄伟壮观,固若金汤,强化了横亘北方军事体系的功能。

“北京结”原为箭扣长城的一部分,又叫长城结和三岔边。在这里,三道来自不同方向的长城如仙女飞过飘落的三条丝带,结成一个巨大的花结。结点处海拔958米,在这里举目远望,绵延的长城像巨龙一样舞弄身姿,三边汇聚,雄伟壮丽,美景尽收眼底。

“北京结”的命名最早来源于一则遥感数据。由顾巍、曾朝铭执笔的《北京地区长城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记载,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勘察,发现北京地区长城总的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原怀柔县八道河乡西栅子村臭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其南会合点位于东经119度29分38.9秒和北纬40度27分45秒之处,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

有人曾以“三镇长城汇聚之所,两类长城分界之地”加以概括。“三镇长城汇聚之所”,即指明长城沿线曾划分为九个军事要镇,史称“九边”,也称“九镇”,即九个相当于军区的防守区段,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每边设镇守(总兵官)。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皇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两类长城分界之地”,是说长城由慕田峪至黄花城一带,是北京地区“双边”长城与“单边”长城的分界关口。这段长城两侧,均为双边垛口,以此向东则为单边垛口,这是区别其他段长城的主要特征。

蓟昌宣三镇汇聚之处位居京师北门,距离北京不过五六十公里,扼守着中原通往关外的交通要道。故明代《长安客话》称:“居庸关、黄花城、边城、慕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虽宣蓟为之屏障,紫荆借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

三镇中,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大水峪,抵昌镇慕田峪界。昌镇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为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宣府镇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处,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相接。当时怀柔的亓连关、神堂峪、河防口、大水峪长城属于蓟镇石塘路辖制,慕田峪向西经贾儿岭、田仙峪至西水峪长城为昌镇黄花路辖制。

距离“北京结”最近的村落是雁栖镇西栅子村,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就在箭扣长城与“北京结”的弧形内侧。从西栅子村出发上山有很多条小路,可直接上到箭扣长城最北的“九眼楼”,中段的“北京结”两侧、“将军守关”一侧,东段的“箭扣”、“小布达拉”以及“正北楼”。这里是万里长城中最险的一段。

北京结长城以砖包墙为主,损坏不大,墙体高大,顶部较宽,城台密集。城墙比较连续完整,墙上女墙、垛口也比较齐全。“北京结”不仅在北京地区长城的分布格局上,而且在研究内外两大长城体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结作为内外长城的起点,其山势特点为内险外阜,易攻难守,所以长城才修筑得雄伟坚固。正是有了三镇汇聚、双边镇守的布局,才使内长城和外长城于山形水系之间形成天险。

外长城也称“外边”,自东向西,从北京结向西北沿“西大墙”由怀柔与延庆两区交界的大火焰山九眼楼,过东北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崇礼县、万全县,至山西省阳高、大同、于偏关再与内长城交汇,全长约1380公里。外长城是军事防御的前线,既要抵御游牧民族集结袭扰,还要打探军情、烽火通报,内外联络,发挥前哨阵地的作用。

内长城则由小火焰山上的北京结向西,经擦石口、磨石口、黄花城本镇口(头道关)、西水峪与延庆县旺泉峪山顶的长城相连。然后经居庸关、八达岭、怀来县、张家口,再经应县、代县、宁武、忻州、朔州、偏关,与外长城相接,全长1600公里。

长城在怀柔为什么会有两道长城呢,这是因为只有一道长城不够用了。对于防守的一方,想用一道墙来阻挡蒙古铁骑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明朝要在这一带修建双重长城,纵深防御,主要目的是为了护卫京师。当时防守重点集中于蓟镇、宣镇和大同镇,全部位于外长城范围,战线长,压力大,被攻破的可能性非常大。

内长城是护卫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如被突破则兵锋直指京城,所以内长城修建的异常坚固,大都为砖石结构,烽火台、敌楼也是十分的密集。内长城和以往历朝历代的长城不同,它不仅可以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而且可以防止其迂回攻打北京。任何一个关口被突破都是危险的,所以明朝就必须不断地修建长城,不断地修建关口。

河防口长城属于蓟镇石塘路辖制。

黄花城曾驻兵万人

黄花城长城景色迷人。

作为拱卫京师北门,护卫皇家陵寝的屏障,怀柔段长城不但修建得奇险坚固,而且敌楼紧连,接应不暇。而作为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黄花城,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成为蕴含着浓郁长城文化色彩的古村落。

黄花城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史籍记载,古时候村落周围崇山峻岭,两水交汇,风光秀美。据说每到仲夏时节,漫山遍野黄花盛开,村舍屋宇常常会被湮没于漫天黄色之中,故而得名。

“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这是明代诗人章士雅《黄花镇》中的诗句。距今400多年前,诗人笔下的黄花镇就是古镇,可见黄花镇的历史多么悠久。但诗中的“镇”与现在的“村镇”显然不同,这里所指的“镇”是个军事区域,古时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大约“成村不晚于金代”。明景泰四年(1453年),塞外诸夷不断进犯,为加强防守,便于指挥调动,明廷于头道关内今黄花城位置建筑堡城。城建好后,黄花镇的军事指挥机构移筑于此。为了与原来的黄花镇区别开,称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

该城背倚青山,两水相夹。东西长约210米,南北长约240米,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均为青砖砌筑。城门上刻有匾额,村中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东门题额为“威震藩篱”,南门题额“黄花镇城”,城坚墙固,气势如虹。黄花城建成后,参将公署和守备公署都建在镇城内。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镇守。参将官秩为三品,位于总兵或副总兵之下,在都司与游击之上。后因戍守需要,改为副总兵驻扎。原参将公署移至渤海所城。

隆庆三年(1569)正月,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谭纶根据边关地势的冲缓,道路的远近,把蓟镇分为十二路。其中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三路,均由镇守建昌总兵官扬四畏统领;副总兵程九思分守黄花镇。由此,黄花镇城又多了个名字——黄花路。

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朝廷依从总督侍郎刘应节等议请,设置昌镇。即把原属蓟镇的三路守军析出,划归新建的昌镇节制。昌镇总兵府设在长陵卫驻扎,统辖黄花、横岭、居庸三路与皇陵九卫。自此,原辖于蓟镇的黄花路遂为昌镇所辖,防区东自慕田峪与蓟镇石塘路亓连关相接,西至枣园寨,南至昌平州,北至宣府镇四海冶,防线东西延袤180里。镇守大小关口20处,高峰期驻兵12600人。

古村北侧就是雄伟壮观的黄花城长城。由于这段长城直接关乎大明王朝的龙脉和国运,所以修建得异常雄伟坚固,大气磅礴。登上长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道长城防线的轮廓。

黄花城关口旧称本镇口,由此向关外延伸,还有二道关、三道关。层层设防,防御纵深很深,可谓关卡重重,墙高城险。本镇口当年曾建有关门城楼,如今成了黄花城水库大坝。一湖碧水,为古老的长城增添了灵秀之美。长城脚下的农家接待,一家一家鳞次栉比,透着红火热闹。

过了关口,长城又沿着绝壁开始爬升,不久就到了一处叫做蔡岭的地方,这里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当年,明朝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建造长城,但历经多年才竣工。朝廷几多不满,于是,便有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为名,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险峻、坚固、方石块码砌整齐,下大上小收分合理,上部砖砌平直,城墙顶部垛口、箭孔、排水石槽等设施齐全,终于明白这城墙绝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朝廷就在山岭上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上,凿刻颜鲁公体“金汤”二字,以示纪念。

蔡将军的墓和碑早已无存,关口附近的石壁上“金汤”摩崖石刻赫然在目。石刻每字2米见方,阳刻正书,敦厚端庄,十分醒目。右上小字题款“明万历己卯春”,左侧落款“金陵吴臣书”上下款今已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因为金汤石刻,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

《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三年(1518)夏四月到过黄花镇。“上以太后葬,亲诣天寿山祭长陵,遂幸黄花镇、密云等处游猎。”黄花路军事部署一直延续到清顺治末。守备、参将以上官员更易50余次,曾有多任总督、巡抚、总兵数次到黄花路巡边。

城固金汤。坚固的城防,严密的部署,使怀柔段长城600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战事。三道防线的设置,不仅使黄花城长城成为铁壁铜墙,也为后人增添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山脉、连天的衰草,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本文照片为于书文摄影

(原标题:燕山龙脊 京北屏障)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