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艺绽

59岁书画名家梅墨生因病去世,生前曾痛批书画圈怪现象

2019-06-15 13:45 编辑:TF003 来源:艺绽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15日从梅墨生亲友处得知,书画家梅墨生14日下午因病去世。

记者致电梅墨生好友、荣宝斋副总经理唐辉,他说:“昨晚在外地听闻此消息,深感震惊和遗憾。”今早,唐辉与同事好友共同拟挽联表达哀思:“墨华收卷 此去大梦谁先觉 生花有笔 别来临风怀此公”。

匡时国际董事长董国强告诉记者,“昨天才得知他已经住院半年,这几个月看他发微信朋友圈曾提到过一次抱恙,当时没当回事,以为头疼脑热的小病,没想到......”

记者发现,梅墨生的微信朋友圈更新定格在5月18日,发布的内容为《失眠》:

人生有似紫藤花,结痂、枯萎、

把花架也拉歪啦,

有时把寂寞填满院

人生有似莫名雨,

未下时弥漫着郁闷,

降下时半夜里透着爽利

透过幽窗看去并不富丽的庭院,

紫藤花又拙壮了、

还有竹子、牡丹、玉兰花相伴

此刻,找不到曹洞禅的洞澈

此刻,寻不到任何得与弃

只有可怜的飘浮的心 失眠

2019、5、17夜 梅

梅墨生1960年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他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同时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梅先生在太极方面颇有造诣,是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关于梅墨生的艺品、人品,北京日报2001年5月曾刊登一篇王东声撰写的文章《落落独往 矫矫不群》,其中说道:

梅墨生精心缔造了一个简淡而超逸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断崖危石、奇木古松、幽壑流泉、奔云飞雾;那里,你的呼吸顺畅、清爽而透明;那里的一切,远离尘嚣,澄然宁静……

梅墨生作品图

传统的文化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梅墨生的血脉之中,他的思维空间里,始终洞开着思古的通道。当大多数人为了追求视觉张力和现代感而刻意表现的时候,梅墨生却转身向远古的质朴自然的世界走去。

梅墨生的绘画,兼具北派山水的苍莽浑厚与南派山水的清新雅致,强调了对于田园生活的追求。梅墨生所做的审美心理定势,是在艺术创作中和生活的感悟里寻找新的表现语言,并在主观自由的创作心态下,调理着时间节奏和空间意象,开发新型的视觉图式,导引人们走进他所营构的美的领域。

梅墨生作品图

梅墨生以艺术实践也以自己的艺术评论,多次提醒人们对艺术界不良现象要警惕。2003年,他曾接受《北京日报》记者路艳霞采访谈了自己对艺术品鉴定的看法。

如果说艺术品的流通市场是复杂难辨的话,艺术品的鉴定更是一个复杂莫名的状态。比如美国某大收藏家收藏的八大山人的作品,有人说其出于张大千的手笔,这就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了。艺术品的鉴定一个是真伪,一个是断代,一个是作者,一个是创作的内容和主题,这些方面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艺术品鉴定是个地雷,谁在艺术领域都很怕踩到这个地雷。

据我所知,有些鉴定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有时候比较武断,没有商量、探讨学问的意思;而有的鉴定家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左右,也许有利益的驱动或者其他种种因素的制约,不以学术的良知为第一,总是做出不负责任的鉴定或者说出违心之言。如果说这个社会是形形色色的,那么鉴定家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我跟一些鉴定家有些接触,有的鉴定家是不得罪人,很世故,这个要理解,因为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他实际上早已认为不对了,甚至表情也不对了,但嘴上还是说:“好,好”。等别人走了以后,知己人一问,他才说这个根本不对。我还遇到过某些人拿来作品让鉴定家看,鉴定家说:“这个恐怕不太对,但是不要在外边讲让我看过。”因为,有很多鉴定家本身就是大的拍卖公司的顾问,他觉得不好办。

我们说鉴定家本来就是专家学者,就是做学问的,按说是以学术的良知来发言,来谈作品。但是人不是活在真空里,他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他有的时候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曾有鉴定家也说过,因为说真话确实遇到过麻烦。因此鉴定家都非常谨慎,这个谨慎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东西不能特别肯定,不好明确表达真和伪、好或坏;还有其他方面在左右,所以在书画艺术品鉴定背后,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利益,它往往在背后发生着作用。

除此之外,在许多场合,梅墨生都发表过针砭时弊的看法。

现在国画界,有人玩技术,有人玩花样、形式,有人玩主题、内容。其实一幅画应该给人一种独特的内在感受。

有人现在说不要老搞文人画那套高雅,要画俗、画艳,也没问题。比如画裸体,这是极为高雅的。可有些人画的即使穿衣服也显得非常庸俗、色情。所以不在于外表在内涵,不在形式在品格,搞艺术的人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艺术不是职业,是一种人格的参与。荣格说过艺术就是一种神秘的参与,这种参与就是艺术的脉,要从这个角度去找寻到自己的艺术。

搞艺术的人,做中国画,实际做的是精神,而绝非职业。画画,是精神之事,是思想情感之事,是文化修养之事,是一个人的生命品格。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现在国画界,有人玩技术,有人玩花样、形式,有人玩主题、内容。其实一幅画应该给人一种独特的内在感受。

毕加索的“艺”胜于“文”,拿中国人品格调的传统标准来衡量,他很难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可在西方,游戏规则不同,认识不同,所以不妨碍他当一流的艺术大师。

西方的不少大师,都有一点心理变态,就凭这一点,也就确实吸引了不少世人的眼光。我不想就此指摘诸如达利、罗丹等大师,在“西风烈”的时尚中,讥评他们,岂不自讨没趣?不过,我还是想以一点细小的声音说,看待这些大师,应该有一点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我们可以欣赏大师们表现艺术的自由心态,也可以单独抽取作品里面的线条来独立欣赏,但不可囫囵吞枣,整个顶礼膜拜,特别是他们的文化心理、人生趣味,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和鉴析。我个人更推崇中国的齐白石式的那种光明、平和与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与美学趣味。

-END-

来源 艺绽   作者:李洋 编辑:关一文 监制:贾薇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